
人活一世,不生病的恐怕就没有,活了40多年了,就从来没有见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而且每次去医院时都会看见人山人海的,排着长长的队伍,充满着焦急的等待。
上月由于腹部不适,排便经常不成型,也时有拉肚子的现象。经不住老婆唠叨,而且还要去这里最好的医院,老婆的原话就是“别小病不治,拖成大病,到时就真成了,一夜回到解放前了”老婆的话要听,架不住天天在你耳边念紧箍咒,任你是铜头铁脑也受不了。
第二天早上没有吃饭,早早的去排队挂号,结果也只是得到一个29号。等到消化内科的大夫到来开诊时,门诊室门口的座椅上以及走廊里早已挤满了人群。由于疫情,座位都是隔位就坐,虽然医院的工作人员要求走廊里站着的人要保持间距,可是对于狭小的过道,他们的喊话也只会是流于形式而已。
终于轮到我问诊了,大夫看着是一个年龄不大的女医生,署名是专家,主任医师。只是简单的问了一下我的病症,就问我“有没有做过胃镜”我说“几年前做过,诊断慢性胃炎”“前段时间才做过肠镜,没有问题,接着女大夫就给我开了一个“盆腔CT”,并嘱咐我先去交钱,再到CT室拍片。在我缴费时,才发现光这一项检查费就1800多,我还从来没有花过这么贵的检查费,当时还是有些小小的吃惊,虽然可以刷医保,但是我觉得这个钱花的冤,而且贵。
交完钱,等找到CT室,又看到排着长长的队伍时,心情更是五味杂陈,真是花钱找罪受,而且是被迫自愿的,听起来矛盾,实则不然,被迫是因为医生开的检查单,你敢不听吗?自愿是因为你想把病治好,有个健康的身体。
现在有个很现实的现象摆在你的面前,病人焦急的想把自己的病情了解清楚,快点治好,减少痛苦,更是想放下紧张的心情。医生同样焦虑,门口排满了人,不看完是下不了班的,更不能漏诊或者误诊。当双方都处在这样焦急的僵局里时,如何破解呢?
为了破解这个僵局,于是医生摸索出或者是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病人哪里不舒服,哪里痛,开张检查单,验验血,让机器扫遍那个部位。大部分病人等拿到检查单去找大夫时,大夫看着单子都会说“结果显示,没有什么大问题,开点药,先吃吃看,如果不行再来”病人呢“好的,谢谢大夫”,然后高高兴兴的走了。医生快速有效的完成了一个诊疗过程,病人愉快的结束了一次看病经历,放心的走了。
综上所述可以说完美的打破了病人与医生之间的那个僵局。但是有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当你去到医院时,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医院的验血,验尿,验便,B超,拍摄等窗口都是排满了人。不管是老人,小孩,年轻人都在其中,翘首以盼,焦急等待。试问这样的场景与现象真的需要和应该吗?珍视健康没错,可是癌症的患病率在所有的病人里真的那么高吗?
医者仁心,相信大部分的人包括医生都有一颗仁者之心。当仁心出现迷失时,或许不仅仅是施仁者的问题,也有受仁者的原因。就说医院的这种怪像,病人之多,再加上焦急的心态,没有一张直观的检查单来证明你的健康时,你都不能放下那颗始终忐忑的心,因此医生也会多费口舌,耗时,却不能完全打消你的疑虑。
对于医生而言,最实际的问题,诊治病人数量的多少没有与医生工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会相信,大家都知道,绩效工资的实行几乎占据了各行各业,将着干多少拿多少的原则,预示了某种的公平,可惜公平从来不是如放在天平俩端同等重量的物品。如爱,良心,善良,仁者之心…过分的追求绝对的公平往往会滋生逐利之心,助长自私之风,仁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医患间的矛盾,说不清道不明是医患的最大隐患,如果病历书写清楚,各项检查详尽,任你发生医闹,即使对簿公堂,医生也能有所依靠以及自保。
要消除医院的排队扎堆现象,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普通轻微的病人分流到社区,如果没有社区服务站的转出手续,不得接待。
科普健康知识,注重保健,癌症不是一天形成的,普通生病者,不要过度的焦虑与紧张,看病是个漫长的过程,也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信息共享的便捷与快速,让我们感觉癌症好像就在我们的附近,随时都会癌变,随时都可能遇到。
对于当下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我们可以变成一个透明的身体,超声与强射线完全可以发现我们身体的角角落落,多一点,少一点都无所遁形。然而科技越发达而我们人的依赖性却越强,自我的主动性也慢慢退化。医生的诊断完全依靠机器来验证后,才能用药,临床学习的经验与判断似乎完全消失了一样。未来更是一个智能机器的时代,那么人还能留下些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人将成为附属品,反过来被机器所奴役。
“你的检查结果没有问题,先配俩盒药吃吃看吧”“谢谢大夫”
1800多的检查费,配了不到100元的胃药。看到同我一样来看病的患者,大部分人的手里都拿着大大的CT片,不禁感慨,也有颇多的疑虑与不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