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更写着软广,回顾着行业大牛们的文案。各种10w+却满篇无处不彰显着“情怀”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旅行也开始变得情怀起来了。各种矫情却又对胃口的形容词,一个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慢慢地我们也开始被情怀所洗脑。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神的自留地”
“水蓝色的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
“最后的香巴拉”
“上帝打翻的颜料盘”
这些光听着就觉得惊艳的词语,再搭配着各种旅行鸡汤句子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赶快上路吧,不要有一天我们在对方的葬礼上说,要是当时去了就好了。”
这样的组合搭配,让文艺青年们毫无招架之力。拿着一本LP,做着周游世界的梦。每到一个地方,便按图索骥去到每一个景点打卡,拍照留念,发个朋友圈。如同完成一个任务,机械性的没有丝毫自己的判断。
大批人等待着去西藏净化灵魂,去喜马拉雅挑战平凡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追寻着旅行的意义。
我不否认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但却反对把旅行神化。
被情怀过度包装的旅行,就像是一颗包治百病的解药,成了绝望人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仿佛只要去旅行了,所面临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对于一些人来说旅行不过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放逐的方式。
他们用情怀麻痹着自己,仿佛精神罂粟一般,蚕食着他们柔弱的内心。
每座城市都不缺少美丽的风景,关键在于你能透过风景传达给别人什么样的体验。
不是矫情倒牙、似是而非的情怀。而是从细微之处而迸发出的难以抵挡美感。
因为实习时候的一些经历,一直很想去林芝看看。几张美到炸裂的照片,和老板描绘的那幅景象,让我念念不忘。
“你坐在村口,面前就是若隐若现的南迦巴瓦峰,周围满是盛开的桃花。”
我永远记得那个下午,老板的眼里,放着的那种光芒,不由的感染了我。
我的朋友圈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去了林芝,他的文字描述苍白,照片的光线昏暗,不甚明朗的颜色。让人不禁怀疑,这真的是一直念念不忘的那个遍山是桃花的林芝么?
你看同一个地方,在不同人眼里所传递出来却是截然不同的样子。虽然心中都有着情怀,但后者心中更像是一种打卡的仪式,昭告着世人我来过的一种方式。
有段时间,大冰的书极火。就是那个山东电视台,主持阳光快车的主持人。小时候经常和父亲坐在电视前津津有味的看着,似乎随着时间流逝,节目似乎也结束了。他,也不知所踪。
几年以后,他摇身一变,变成了旅行浪子,靠着热销书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从《乖,摸摸头》到《阿弥陀佛么么哒》,书里描绘着的世界,在我看来不免有些卖弄情怀装逼的嫌疑。
情怀这个东西,往往是得不到的才更加骚动。
故事中的人物侠肝义胆,性格特立独行,一时让不少年轻人崇拜不已。但却大抵脱离了实际,现实中往往很少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算照着他们的轨迹走,也未必有那样的洒脱。
听着民谣,围坐在火塘里听着“江湖”故事,描绘的倒是十分美好。不少文艺青年,真正去了才发现,现实和书中写的总是差异不小。那些被情怀所掩盖下的现实,才慢慢披露出来。甚至一些人被情怀的光芒,刺伤了眼,依旧迷失在一场场名为“情怀”的旅行中。
不过,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想法
情怀也好,装逼也罢
谁都有段非主流的光辉岁月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旅行中学会思考和成长
毕竟情怀也不能当饭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