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873376/965b5aefa13e10a1.jpeg)
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会有百家争鸣?从商周之变开始,人们就进入了普世文明主义。但是人们对文明主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切都只是下意识的行为变成习惯,这些习惯又被整合成了贵族们战争时的道德标准,君子和小人,交往行为的参照物。直到春秋后期礼崩乐坏,所有的习惯和标准秩序已经不存在了,生活没有了目标和意义。人们开始根据以前一直在沿用,但是从没有思考过的传统为出发点,重新寻找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众多的思考催生了多个思想流派,成为诸子百家。对待传统思考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传统“礼”是最好的,只有恢复了“礼”,天下才会太平。这种思想被称为儒家。春秋战国前期国家最大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打仗。而巫师正事祭祀活动的具体操作者和记录者,所以对于礼这一方面解说也是非常有权威的,所以这些巫师由此逐渐发展成为儒家,孔子不是儒家的开创者。而是为此前巫师传统的集大成者。孔子认为,只要克制自己的各种冲动,依照传统留下来的礼的要求来做事,这样就是能达到儒家的最高理想。天下也就随之太平。
第二种认为现在之所以现在天下大乱,就是因为以前的传统已经不管用了要废除,想要天下太平,就必须要制定新的规则和秩序。这个被称之为法家,法家认为,儒家的理念太过迂腐。要跟上时代,就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思想否则只会把事情越弄越糟。所以用“法”来取代“礼”,开创一套新的制度。做为一个君主,就必须懂得如何应用诡诈之术来控制人,懂得如何利用甚至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局势。这就是法家的三宝法术,“法术势”就是法定,权术,局势。
儒家强调恢复“礼”,“礼”来自传统,贵族是“礼”的载体;法家强调创建“法”,“法”出自君主的意识,官僚是法的执行者。
儒家和法家都是都有着积极进取的入世心态,但是他们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他们诞生于中原人口密集之地,不以入世的态度就难以面对问题。而于楚国境内的由于地广人稀,山川众多。就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态度出现,那就是第三种态度出世,也就是道家的思想。道家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些入世者搞出来的。传统无所谓好不好只要顺其自然让世界,让百性自由自主的活着,事情自然就好。这叫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彼此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终结点是天下的大一统,一旦一统,百家争鸣,马上就会受到抑制。中国的历史,也走向了时空坐标系的第二个坐标点周秦之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