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是现代企业中用来考核员工的方法和工具,简单而言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具体化数据化,根据完成情况来得分,重要的目标分数高,较重要的分数次高,不重要分数就很低。这种考核方法目标明确,得分量化,虽然也有它的缺点,但是已经普遍流行。下面

那么如果我们用kpi来看封建帝王会怎样呢?首先得确定封建帝王的最重要的几项指标。第一王朝的延续,第二和第三文治武功,这三项大概能占总指标的90分,剩下可能还有一些不太重要的指标,比如勤政、文采之类的。这个和读高中很像,高考分数能占高中生kpi的95分以上,剩下的什么体育啊、竞赛啊还能占一些,但是高考分数没考好,其他都是抓瞎。回到封建帝王这里来,如果用这几项指标来看封建帝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满分,王朝延续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可能会扣点,但是毕竟唐朝在唐高宗李治治下继续强盛,这一项李世民至少也能得高分,总体而言唐太宗李世民能得极高的分数。在于秦始皇武功必定满分,文治车同轨书同文得分高,但是百姓民生这块估计会让他扣些分,继承人这块估计扣分更多,但是总体而言他还是能有个不错的分数。那么来看看亡国之君在kpi之下如何呢?当然得选那种成年得位,有实权的,很多末代皇帝都基本属于人质,用kpi来看,就不公平了。以争议比较大的成年得位有实权的隋炀帝杨广和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例。对于隋炀帝来说,文治武功和王朝延续性来说,基本是零分,不过文采能得满分,总分也没几分。有人喜欢吹隋炀帝的大运河,大运河在战略眼光上算是不错,但是如果大运河和征辽东可以说是隋朝灭亡的两大主因,也就是说本来有个目标价值100万,结果你非要花120万去完成这个100的目标,这就是典型的得不偿失。况且我们现在用的大运河更多是元代修的,与隋炀帝关系不大。再如崇祯皇帝朱由检,号称勤政不近女色,结果最后王朝延续和文治武功都是零分,勤政满分有啥意义呢?有不少吹朱由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果社稷都没有了,那君王有啥意义。并且朱由检的勤政对大明基本是副作用,比如让洪承畴野战后金,逼孙传庭带着新兵们野战李自成都是他的杰作,兵部尚书陈新甲奉命跟皇太极和谈,争取了相当不错的条件,结果言官上书,崇祯居然甩锅,居然把陈新甲杀了,崇祯当皇帝期间还换了50多个内阁大学士,最后跑不掉,因为李自成进攻太顺利了,崇祯只好吊死煤山,关键是死的时候都没觉得自己有错,还要甩锅百官,说什么皆诸臣误朕,不要脸也算是到极致。还有就是有些吹捧崇祯的人喜欢怪小冰河期导致很多天灾,可是小冰河期伤害最大的确实东北关外严寒之地的满清啊,别人都能扛过去,坐拥江南华南的大明居然扛不过,这还怪老天了。像崇祯这种勤政,估计他不做事,明朝可能还没那么容易灭亡。不过很多人都被他勤政的外表骗了,战术的繁忙是掩盖不了战略的愚蠢的。
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看上去每天都很忙,最后工作的效果一塌糊涂,可以说kpi算是这种假忙的一面照妖镜。当然可能每个人对于封建帝王的kpi指标设置都有自己的看法,以上也就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