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温馨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是鲁迅童年里温馨的回忆。
作为一个旧社会的农村妇女,长妈妈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对幼年鲁迅却是很上心的。
鲁迅念念不忘一位远房叔祖提到过的《山海经》,其他人不把一个孩子的心愿放在心上,都不愿意或不肯去给买。不识字的长妈妈却仅凭着模糊的“三哼经”仨字买回了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给了鲁迅很大的惊喜和震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儿时的乐园百草园是温馨的回忆,严肃而不严厉的寿镜吾老师是温馨的回忆,三味书屋后面小园里摘腊梅花是温馨的回忆。
前两年我也曾踏上百草园的土地,抚摸了光滑的石井栏,仰望了高大的皂荚树,蹲下来观察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看了现在依然有人在种植的碧绿的菜畦……
眼前的一切似乎不像书中那样充满了神奇的魔力,但眼前的一切又都是那样的异样。
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位伟人,这是鲁迅小时候摸过的石井栏,这是鲁迅小时候挖过的泥墙根,所以又变的不同寻常。
三味书屋现在已经不让人进去了,门口拦着宽宽的绳索,参观者只能在门口往里张望。
屋里是昏暗的,没有灯,正中间挂着的还是那幅图: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鲁迅的桌子单独放在一侧,我很想去看看上面那个“早”字,也只是想想而已。
后又到后园,一个很小的院落,围着低矮的围栏应该就是那棵腊梅树,只是当时并未开花。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温馨的回忆。彼时中国在外国人眼里是弱国,所以是不被看好的。书里提到的“匿名信事件”就是例证,鲁迅考得好了就被认为是教员泄漏了题目。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鲁迅尊重、关怀而又严格要求,让鲁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暖意。
02理性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里鲁迅写自己小时候倒是很知道孝顺的,认为孝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自从得了《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子路,姓仲名由,孔子的学生。《孔子家语·致思》中,子路自述“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黄香扇枕”(“黄香扇枕” 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东观汉记》中说他对父亲“尽心供养,……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之类。
“陆绩怀橘”(“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国人,科学家。《三国志·吴书·陆绩传》说他“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归欲遗母。’术大奇之”。)也并不难,只有有富人请吃饭就可以做到了。
“哭竹生笋”(三国时吴国孟宗的故事。唐代白居易编的《白氏六帖》中说:“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
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晋代王祥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的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他说,家乡冬季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也只结一层薄薄的冰,即便小孩子体轻,躺上去也会冰破落水的。
其中最使人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老莱,春秋末楚国人,隐士。相传以孝事亲,楚王召仕不就。《艺文类聚·人部》记有他七十岁时穿五色彩衣诈跌“娱亲”的故事。)和“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太平御览》卷四一一引刘向《孝子图》说:“郭巨,……甚富。父没,分财二千万为两,分与两弟,己独取母供养。……妻产男,虑举之则妨供养,乃令妻抱儿,欲掘地埋之。于土中得金一釜,上有铁券云:‘赐孝子郭巨。’……遂得兼养儿。”)两件事。
鲁迅批判说,这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伦纪即伦常、纲纪,指封建的“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是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守的准则。),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然而鲁迅说不但自己已经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自己么?
所以《二十四孝图》不要完全当作故事来读,要关注其中的批判性内容,这样,也就比较能理解,比较读得进去,而且会很有兴味。
《父亲的病》回忆了庸医如何耽误父亲治病,这是他少年时期一段很不幸的经历,批判了不负责任的庸医。
庸医陈莲荷开的药引子也颇与众不同: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又带着幽默,对庸医故弄玄虚的讽刺尽在其中了。
鲁迅后来去日本学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救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