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7岁之后,那个无论你怎么要求都甜甜地答应“好的”的乖乖女儿,我一度担心她太温柔太听话没有性格会受委屈,突然自主意识就强了起来,会动不动生气,会更多的开始说“我这么想……”“那是你而不是我”……我居然又开始担心以后她不听话了怎么办。
今天看到心理学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深以为然:
一部分孩子的人格是残缺的
需要借助别人的人格长大
一部分孩子的人格不是缺陷而是不够
为什么孩子7岁之后会有叛逆,否认父母,其实不是叛逆,我们人的基因心理机制,我们通过否认父母,借助否认来认同父母以外的人来成长,补偿自己的人格需要
主要是以下三类:
同学、老师、外人(高人)
越是不同人格,越是对孩子有帮助
有好的同伴环境,人格丰富的孩子,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就会完成的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