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 在经历了一段旅行并刚开始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时,我也有了出版自己的一本书的渴望。而且很幸运地,得到了出版社编辑的邀请,约我在假期回国时到北京详谈。当时真的很开心呀,因为没想到真的可以有出书的可能性。
但是,真正见到编辑时,谈的并不顺利。我满怀期待地去,却失望而回。
时间过去的有些久、也是因为体验不太好,所以已经记不太清楚具体的谈话内容了,只记得有几句“质问”让我很震惊,也很失落。
当时她问我,在国外那么久,交了外国男朋友么,旅途中有艳遇么?而我的答案都是否定。
聊天的结果自然也因为我的故事没什么爆点、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她们不准备出。
这是大概2013年的事了。那时,旅行书的市场被打开,需求开始变多,但总得找点“猎奇”或者“叛逆”的点去切入,不然没法引爆市场。虽然这一次的见面并不顺利,但最后的最后,你们也看到了,我还是把那本书写出来了。因为遇到了其他出版社的一位很好的编辑,并且帮年轻的我圆了这个出书的梦。虽然,嗯,真的没有畅销,但还是很开心地得知它对于一些朋友是有帮助的。
心愿是圆满了,但曾经受到的质疑却一直留在心里。因为我清晰地记得在第一次见面没谈成的情况下,我不是难过于自己出书的心愿落空,而是开始质疑我自己,为什么没交男朋友?为什么在旅途中没有艳遇?自己可真失败呀,像丑小鸭一样,一无是处,灰头土脸。
但是,即使这么问自己,我也不知道答案呀。在国外留学时的几年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反倒挤满了郁闷。伴着一些健康问题的困扰,一直都处在自信心缺失的状态中。而且,男朋友这种事又不是想有就能有,而没有男朋友为什么会成为评判我过去生活的依据?我也对和外国人谈恋爱没什么兴趣,因为价值观真的差很大啊......
还记得我刚到日本时经常会很不解,大白天怎么那么多悠闲的女性在街上逛,在买买买。从而不由地在心中生出一层对“家庭主妇”的轻视,想她们放着大好年华和时间为什么不去做一些对社会更有意义、对自己人生更有帮助的事。
但转念一想,不行,我又在judge别人了,就像我也曾被judge过一样。
“鄙视链”处处存在。年轻的鄙视年老的,有工作的鄙视专职在家带孩子的。
而在轻视他人时却忘了,自己也有走到那个年龄的一天,自己也会因为养育孩子过于辛苦而无暇工作、只想专心培养孩子,毕竟带孩子其实是很重要的事,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对下一代的人生都有莫大影响。
就像前一篇说过的, 我们身边有很多来自他人的“框架”的存在,可以成为否定你,束缚你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在用自己的眼光给他人套上框架,去指指点点、评判议论。
要多努力,去修炼一颗坚强的内心,抵挡外在风雨,又安守内心的天平不动摇。
那就当做是一生的课题去面对、去精进吧。
日语中有一个词叫“自我轴”。也就是有自己的坚定的判断标准和三观,不轻易随外界的评论和变动而动摇。
这是我2019年开年时一个老前辈跟我强调的。虽然很久以前就在日语中见到过这个词。但托了开年时他这句话的福,我直到现在都一直想起这个词,用以鞭打自己。
❤ 今日takeaway:
形成“自我轴”,不轻易被他人套过来的框架所绑架。并将这个作为一生的课题去面对和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