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么久,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利用知识变现,我就不可以呢?曾经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
直到最近信息输入梳理,我才发现问题所在。学习的理论太多,实践太少。信息变成知识,再变成个人的技能,中间要经过无数次的刻意练习。这样,知识才有了使用价值,有了使用价值才有变现的可能。
比如说目标这个概念,写在书上,我听到了,这对我来讲只是一个信息,我知道了有目标这个概念。
目标,就是视野范围内看到的标准。目标的重要意义在于以终为始,设定标准。当我理解了目标这个概念之后,我做事的时候就会问自己想做成什么样子,要先完成再完美,这样做事形成一个闭环,才有价值积累的可能。这样,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讲就变成了我的知识,让我的行为发生了改变,它就有了使用价值。
我不仅能帮自己制定目标,也能帮朋友检验目标是否合理,朋友感谢我,给我打赏。那这个概念就让我能够帮助别人,有了交换价值,也就实现了知识变现。
为了能够让我学习的知识,都变成技能,为我所用,实现我的价值积累,让我有知识变现的可能。我决定重现构建我的知识管理体系。
02
我以前上过彭小六的知识管理课程,也看过不少书,但是我的知识管理体系就是零零碎碎,不成体系。后来我也就放弃了按照彭小六的方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才发现不是彭小六的方法有问题,而是我的能力不到位。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结构化的思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归纳演绎能力不到位,即使知道了方法,使用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如果不反复的刻意训练,那更不能变成自己的能力。
知识管理无处不在,小到理解一个概念,大到阅读一本书,都需要这种能力。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如果拆分开来,包括理解、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如果更加具体来讲,就是阅读的能力,记录工具的使用能力,演讲或者写作的能力。其中阅读理解的能力是重中之重。
总是有人说自己缺爱,实际上他并不是而是没有理解爱的能力,没有理解爱的能力,那就没有发现爱的能力,更没有爱别人和自己的能力。
所以,知识管理能力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需要持续锻炼,才有具备的可能。
我想现在我具备了知识管理的能力,只是没有将理解、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串联起来。
03
我想建立的知识管理体系要简洁、高效。我看到很多人都是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设备容易搜索、保存、修改。然而对于电脑不太精通的我来说,而且又喜欢纸笔的我来说,全部电子化是个不太适合我的方案。
我打算先用纸制品制作好流程,然后等整个流程系统成熟以后,我再部分电子化。这样就结合电子化工具和纸笔的优点,打造适合我个人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的流程要经过以下四步:
第一,收集。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输出质量的高低,所以收集信息的来源非常重要。我平时收集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日记和书籍,所以就先用着两种来源做实验,以后再扩大来源也不迟。
收集的工具就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根据我平时的学习习惯,将我认为有价值的信息,集中收集到笔记本中,留待以后应用。
第二,整理。将收集的信息归类分组,分成故事、名言、概念和模型四个板块,以供我写文章和工作中应用。
以前的时候,我认为将信息记录到笔记本中就可以了,没有进一步对它们进行整理加工,仅仅让它们停留在了笔记本中。这和信息停留在书上或者手机里,有什么区别?
第三,利用。将整理的知识,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应用,然后定期将使用的案例记录下来,慢慢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而不是让它停留在纸上。
第四,分享。知识利用久了,就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将这些知识分享出去,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而且还会帮助其他人。时间久了,也就有知识变现的可能。
目前我的分享方式主要是写作,写作的分享工具主要是公众号和简书。这两种分享工具的传播范围不是太广,以后我会加入微课这种分享方式,扩大传播渠道。
从信息到技能,要经过无数次刻意训练才有了价值。虽然这个过程会比较难,但是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其实很少。当我学了一点知识就想知识变现的时候,秋叶老师提醒我:他们知识变现的周期都是以五年为一个单位,而且前三年都是不赚钱的。
想到这里,我就歇了知识变现的心思,将精力都集中在自己实际生活中能够应用到的知识,而不是为了满足别人而去学习。反而这样的学习让我更有兴趣,学习的效果也更好。
知识为生活服务,而不是生活为知识服务。
04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的高效积累,让知识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知识所用。
知识管理的流程主要有四步:收集---整理----利用-----分享。
大致的设想是这个思路,让这个流程成熟起来,还需要很多次的实验,继续努力吧。希望我的分享能够让你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