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困难症”是个生活中常见的大问题。比每天会遇到的三大“灵魂拷问”: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哪怕只是点个外卖,面对着五花八门的店铺和种类繁多的菜单,你也会不由自主地犯了难。选择太多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苦恼,更糟糕的是,精心做出的选择似乎也并不一定就更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谁在左右我们的选择呢?
那么要是问你做出选择?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三个步骤:确定目标;列出备选选项;从多个角度出发,评估选项的优缺点,得出相对最优路线。
也许你会很赞同,没错!看起来很简单的步骤呢!可实际上,人们在进行这看似简单的三个步骤时,往往是非常容易出错的。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解析那些左右我们选择的“魔障”。
1.其实,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往往在确定目标这一步,人们就开始犯错了,很多人都无法判断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可能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我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不管你做什么决定,依据只有两个,一是过去的记忆,二是对未来的预测。
先来说说过去的记忆。其实,你在做选择时,选择的不是选项本身,而是那些选项给你带来的感觉。
如果你的记忆告诉你,这个选项和快乐、愉悦等积极情绪相关,那么,下一次你就会再次做出同样的选择。不幸的是,我们的记忆并不会反映真实的体验,而是遵循“峰终定律”,即:我们只能记得事情发展到高潮和结尾时的感觉。
举个例子,有科学家们给同一组实验对象听两段刺耳的噪音,其中一段时长8秒,而另一段长达16秒。两段噪音的前8秒都完全一致,区别就在于,第二段的后8秒比前8秒要缓和一些。播放完这两段噪音之后,科学家要求人们选择一段噪音重听。按道理来说,和第一段噪音相比,第二段噪音时间更长,应该会让人更难受,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重听第二段,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记忆中,第二段噪音的结尾更为温和,带来的感觉没那么糟糕。
说完过去的记忆不靠谱,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对未来的预测也不一定靠谱。
再举例一个科学实验,科学家让两群学生去超市购买未来三周的零食,但方式却略有差异。第一组学生每周买一次,第二组学生则需要一次性把三周的零食都买好。虽然他们做的是同样的事情,结果却大为不同。
每周去一次超市的学生几乎每次都选了同样的零食,但需要一次性买够三周零食的学生则每种零食都买了一点。当然,最后他们也发现了,自己的预测出现了偏差,他们喜欢吃的零食,只有固定的一两种。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明白了解自己,并非易事。由于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预测都容易出现偏差,人们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因而无法确定自己的真实目标。
2.搜集信息中,决策依据相对单一。
假设我们顺利通过了第一关的门槛,弄明白了自己的目标,这时进入第二步,搜集信息,确定一些可能的选项。
在这一步中,大部分人做决策的依据都比较单一。这里要提到两个很普遍的心理学现象,那就是“拇指规则”和“锚定效应”。
先来说说:“拇指规则”。“拇指规则”是指人们会仅凭经验和直觉,来判断选项是否靠谱。比如,你想买一部手机,于是翻查资料,开始查看所有手机的参数和评价。经过反复比较和仔细斟酌,你终于选好了其中的一款。
可当你的朋友得知你的决定以后,却表示反对。他说,他去年也买了这款手机,可质量并不好,不到半年已经送去修理了3次。这时,你是不是会感叹,幸好自己还没掏钱付款?
比起冷冰冰的数据,人们更愿意相信,活生生的事例更能反映事实。但你的朋友可能是夸大其词,也可能只是他的驾驶方式有问题罢了。因此,个体的经验会让我们的眼界变得狭隘,错过正确的选择。
而“锚定效应”,则是指人们在做选择时,以附近的其他选项作为参照标准。比如,如果你到商场去买衣服,你发现基本上所有的西装价位都在1500元以上,你再看到一套800元的西装,就会觉得它很便宜。但如果把同一套西装挂在均价为200元的服装店里,你就会觉得800元的西装实在是太贵了。
因此,在搜集信息过程中,面对琳琅满目的选择,如果决策依据过于单一,会让我们很容易也做出错误的决定。
3.选项评估中的习惯性偏差。
人们在评估选项时,也会出现习惯性的偏差。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框架效应”和“心理账户”这两个心理学概念。
首先,“框架效应”是指,明明是相同的选项,但你换个说法,可能就会促使人们做出不同的决定。
举个例子,路边有两个加油站A和B,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售价5元,不过,如果你愿意使用现金支付,每升汽油的价格可以再便宜0.5元;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售价4.5元,但如果你要使用信用卡支付,每升汽油就要多收0.5元。
其实,不管你去哪个加油站,要付的钱是一样的。但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更愿意去加油站A,因为他们认为,加油站A提供了优惠,顾客会感觉自己捡了个大便宜,这也正是许多商家在做促销活动时常用的心理技巧。但加油站B却让人们有一种“损失”的感觉,毕竟,没人愿意买东西时要平白无故地多付钱。
因此我们看,“框架效应”能轻松影响最终决定,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人们厌恶损失的心态。
最后,再来看看“心理账户”的影响。所谓“心理账户”,是指人们会在心中评估每件事的重要性,从而决定为它付多少钱。
举例说明一下,假设你是张学友的歌迷,在苦等多年之后终于迎来了他的演唱会。你早早排队,花了5000人民币买了一张内场门票。现在假设A情形发生:在演唱会开演前一天,你发现买好的门票找不到了。你是否会再花5000块钱买一张同样的门票?
现在我们来考虑B情形:在你路过体育场的时候,偶然发现过两天这里要开张学友演唱会,目前正在出售门票。门票价格有高有低,你比较中意的位置和价位大约在5000人民币。当你想掏钱买票时,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里边大约有5000元现金。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会使用其他支付方式去购买一张演唱会门票?
我们可以发现,在你心中,如果出去玩只是为了观光、放松,那预算只有五千元,不能再多了。但如果你想跟恋人或者家人一起旅游,培养感情,那么你的心理账户就会变大,你会觉得多少钱都愿意花。所以,人们做出什么选择,跟心理账户如何划分有着直接的关系。
很多经济学和心理学学者,都在他们的实验中,问过受访对象上面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人,在A情形下不会再花钱去买门票,而在B情形下则还是会选择花钱购买门票。
原因在于:大部分人不愿意花两倍的钱去购买同一张门票。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花钱买了门票,因此如果这张门票掉了,那么我只能自认倒霉,理应受到“惩罚”。如果再花钱去买一张同样的门票,这显然有些太过铺张浪费了。这就是“心理账户”的隐性作用。
综合以上的三点解析,我们知道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更要命的是,我们时常很难察觉,还误以为我们的选择是我们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那么,通过对选择误区的辨识,今后在做决策前,我们可以对照上述案例,看看自己有没有陷入迷雾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