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一个朋友想要从家中的小生意中独立出来,自己开一家店。作为好朋友,我给她写了一份详细的开店计划,从商业模式到店铺选址,非常详细。这期间,我们也多次沟通,意见非常一致。
然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最终,我的朋友没有采用我们讨论的方案,也没有真的开始做出开店的行动。
情绪说:我非常的不满,付出了那么多精力和热情,最后连个水花都没有!
理智说:也许她有别的考量,我也没法保证这个项目能赚钱,所有风险都是她自己扛……
事情不了了之了,却在我心里留下了一根小刺。看了李松蔚老师的《困难:看到盲区,摆正咨询师的位置》,我才发现,原来我在这个事情里走进了盲区,偏离了我作为“建议者”的位置。

心理咨询师会偏离角色,是因为被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共同点打动,牵扯到咨询师个人的情绪,进入盲区。这些共同点,可能是环境、经历、价值观、或者熟悉的其他人等。
我试着在我给朋友提建议的案例里寻找我的盲区是,发现当时我处在工作平稳期,正想要寻找突破,又因为经济保守,无法拿出资金。朋友的事情正好触动了我蠢蠢欲动的心,我将自己的小梦想投射在她的身上。正因为如此,我非常热情和投入,又因为她的没有行动而耿耿于怀。
作为心理咨询师,此时需要及时发现自己的盲区,将个人的角色和咨询师的角色剥离开来,继续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作为一个普通人,则需要在自己的负面情绪背后,挖掘自己的期待。当这份期待水落石出,你也有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总结
每个负面情绪背后,都一定潜藏着某种未被满足的期待,当做为建议者时,要将“建议者”与“个人”这两个角色分开,避免建议受到个人期待的影响。
本系列是《和李松蔚学心理咨询20讲》图卡更新。
我是用知识卡片让学习简单快乐的瑶瑶~关注图卡、关注我,让这条路不孤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