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杂言古风(下)
讲师:杨强老师(雪窗先生)
2013年 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第11届“青春诗会”,获第二届“谭克平青年诗词奖”。
2015年 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中央网络电视台主办,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承办的“新春诗词歌赋征集活动”一等奖。
第三届“国诗大赛”诗部榜眼、词部进士。
2016年,首届“海岳杯”诗词大赛诗部行卷第一、词部决赛第三。
著有《雪窗先生诗稿》
一
今天继续讲短篇杂言古风。我这里再强调一下短篇,之所以从短篇讲起,有两个原因:一是,初学词汇量有限,写短篇容易写够篇幅,过长的话,则词汇不足,笔力有限,则不易写成;第二点很重要,因为篇幅短,大家在写的时候注意篇幅安排,内容要紧凑,尽量写得凝练。曾经有一位诗友跟我说,学填词,要从密的入手。像吴文英的词就很密,南宋词普遍很密。何为“密”?就是一句词里浓缩的内容很多,压缩性、概括性很强。而“疏”的词,其实一句的内容量很少,有时候是几句读起来连成一句的内容。
作为初学,或者今人学诗词,往往一流的好东西,到了我们手里,不可能完全都能学到精髓,总会打折扣。
为何学词要从“密”处入?
因为古人写得浓缩性很强,内容很密集,而到了我们手里,就会打折扣,根本写不到他们那么“密”。于是,我们笔下的词,就会比那些经典词作要“疏”一些。
可是如果我们学词,从“疏”的入手,那么到了我们笔下,一打折扣,就会更“疏”。词写得太疏,是什么后果?读起来似乎很流畅,其实语句内容稀疏,根本没什么实际的东西,结果就成了“清汤寡水”了。
学诗是一样的道理。
初学古风,要从短篇凝练的入手。古人的凝练之作,到了我们手里就会打折扣,就会变得不是特别凝练。
但好歹不至于拖沓、拼凑。倘若一上来从长篇入手,你要表达的根本没有那么多实质内容或者有效内容,就会各种拼凑、拖沓,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不要说凝练了,可能一半以上都是废话。
所以,一定要从短篇入手,尽量写得凝练、精雅,不要长篇大论,写得粗疏、拖沓、冗长,各种拼凑、堆砌,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如果一上来就养成这种习惯,后面就算语言驾驭力提高了,结构、内容方面,不能紧凑凝练,古风也不可能学好。
很多人总是以为,自己写得最长,自己就最牛,自己的水平就最高。这种观点大错特错,我一般看到太长的诗,不是赞叹作者的水平高,而是首先引起警惕:他写这么长,有没有拖沓的地方?有没有完全可以删掉、剔除的多余的句子?是不是每一句都很精警,是完全有意义的句子?
我们写古风,其实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每一句的内容都是必要的?
有没有为了完成篇幅而拼凑来的意象、内容?
古风即便要写长,也不是卖弄和炫耀,而是为了在更广阔的空间驰骋,更自如地抒发情感,在更深广的层面刻画现实。辞藻、语句,不能是装饰门面的东西,要有实际的含义和作用。
我们今天重点讲盛唐的短篇杂言古风。古诗之盛,莫过于唐诗。而唐诗之盛,莫过于盛唐。盛唐诗,其实古风的成就远比近体诗成就高。之前,有很多错误的观点,一定要澄清。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6898/1683c019cbcd6061.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