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存在银行里的钱是安全的,从没设想过银行会破产。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你的钱存在某银行,突然某一天你听到这家银行有可能破产了,你会怎么做?
这个场景,在现实社会中曾发生过,2013年网上一条信息说江苏射阳农商行要倒闭了,结果上千人惊慌无措地跑到银行网点要求取现金,造成“银行挤兑”现象。幸好当时射阳农商行紧急调取了大量的现金,保障了兑付,平息了时态。
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银行没能平息这个时态,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
我想这个时候,银行门口应该挤满了人要取钱的人,银行很快也就会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危险,这时银行只能赶紧出售自己的资产去满足储户的流行性需求。可问题是,这时折价出售资产也是需要时间的,不是马上就能够兑现的,更多的储户应声而来,银行不得不加快折价出售资产。就这样,墙倒众人推,面临困境的银行,其资金周转能力越来越差,一来二去,银行的信用危机就开始变得愈演愈烈,最后只好破产。然而,金融市场是关于信心和未来预期的,一旦信心受到摧毁,就会发生连锁反应:银行破产、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再一传十,十传百,引起市场更大的恐慌。
恐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在金融市场发生问题的时候,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就像瘟疫,它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破坏性,所以一定要做好“事先预防、事后控制”的措施。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存款保险制度的起源
存款保险制度是在美国开始起源的,在1929年的大萧条期间,美国的银行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破产狂潮,大概超过1/3的美国银行倒闭,很多美国家庭的储蓄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因为这个惨痛的经历,1933年,美国通过了著名的《拉各斯--斯蒂格尔法案》,批准了一家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政府机构,机构规定:所有的银行和存款机构都要对自己的存款进行保险,只要成员银行发生问题,保险机构就会提供救助,然后直接赔付存款人。
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即使银行发生问题,储户的存款依旧是安全的。从人性的角度叫,每个人最关心的是自己资金的安全,所以只有自己的资金是安全的,存款人挤兑的动机就会大幅度下降,就可以避免银行体系出现多米诺骨牌的坍塌。
换而言之,存款保险制度就像金融业的一针疫苗,把银行挤兑传染的风险给隔离开来,避免市场大面积的恐慌和信心崩塌。
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的兴起
前一节讲过,在90年代之前,中国就“工、农、中、建、交”这几家国有银行体制。在这样一个高度金融管制的环境中,银行吃皇粮,有国家信用兜底,老百姓不用担心银行倒闭,存款不翼而飞。
在2005年以后,银行业放开了竞争,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都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建立,其中除了拥有全国性分支网络的大银行以外,绝大部分银行都是非常地方化、分散的小银行,所以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是比较差的;另一方面,在2013年以后,我们国家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所以存款的利率上升,这意味着银行吸收储蓄的成本上升了,而这时像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又大量涌现,分流了很多的存款来源。所以,成本上升、存款客户流失,给地方性的小银行造成很大的压力。
像文章开头说的,江苏射阳的农商行发生的挤兑时间,还有其他银行发生的挤兑风波给地方性的小银行敲响了警钟--经营不善,坏账率太高会引起储户的信心丧失,是可能会发生挤兑的。加上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个坏消息的传播很可能导致连锁反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储户的利益,维护市场的信心。
在这种压力之下,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2015年落地。从2015年5月1号开始,所有的存款机构,都必须对自己的存款进行投保,如果银行发生问题的话,国家的存款保险基金就会负责向存款人限额赔付,最高的赔付额度为50万元。换而言之,现在只要你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超过50万,不管银行发生什么问题,你都能够得到全额的赔付。人性决定了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钱的安全与否,只要自己的钱是安全的,就不太可能引起大面积的恐慌,所以“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是给我们的金融系统打了一针疫苗。”
文章资料来源于香帅《金融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