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修行最后都要落实在生活当中,略示修法也不例外。
而在生活中的运用,往往首先来自于我们是如何思维的。我们的认知标准是否与所学相应?所以‘善护念’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在本论中叫‘未修中间’即起心动念,行住坐卧无不在修己当中。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经。念诵、修持方法各异,但目标都一样,都在寻求解放(解除外在的压迫和束缚),都在寻找解脱(解脱内心的迷惑和烦恼)。
具体的加行六法,《论语》里孔夫子的第一个境界叫修己以敬。以一颗恭敬的心来面对世间一切。洒扫应对,至真至诚,有限无限。
人是有劣根的:懒惰,自私,狭隘,傲慢……这是无始劫来我们或多或少的种子,所以常不免杂念纷飞,进进退退。修行必有其过程。
行为上的标准,比如修习皈依,观想等法能帮助我们积累好的种子和清除坏的行为念头。在真心忏悔中每每似有神助,便是加持。
顿悟和渐悟并不对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只因两个原因,第一,知道标准后很自责,以致觉得自己差距很远而看不到希望。第二,用所学挑周围人的毛病。
我们得允许自己改错,也得耐心等待别人的成长。遇好事儿,随喜赞叹,增长慈悲。遇坏事儿,反观自己,心生怜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正所谓历事练心,格物致知。
修行就是修己!不外乎内求,内圣和宽恕。
我们长时间的觉察自己,不起妄想分别就是精进!最后要达到周围人心目中的榜样,以产生影响力,叫‘修己以安人’。当境界从有限增长为七支行愿的无限时就会有福。量大福大。慢慢的便会福慧双至。‘修己以安百姓’。在进一层菩提大愿:修己以安天下苍生。
如此临摹佛菩萨的品质,那我们通往彼岸的每一步都是彼岸!处处都是佛菩萨,何来烦恼?
不必使劲攀缘,吾本具足!只需因上努力。放下我,放下我所。打破每一个阶段的平衡,修观。建立完善的新的平衡,修止。
让执着随境消损,让智慧随事增长!有所捡择,有所安住。不固执,不固守,便无妄见与偏执。进去出来通融无碍,可谓真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