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条件』
你是一个做什么都讲条件的人吗?
比如,有家公司很有上升空间,但由于路程较远,你就直接放弃了;有件事可以给你带来很大的成长,但由于工作繁忙,你压根就没有开始过;有个人可以给你带去很大的帮助,但由于不认识,你就放弃结交了。
类似的小事,其实生活里非常多。有家店,明明味道很好,但就是远了500米,你就不愿意动了。
这些妥协或坚持的背后,是一个爱讲条件的大脑。
等条件讲得足够多,我们就形成了自我欺骗的恶性循环。
就拿制作短视频来说,不少人都觉得,得有很好的设备吧?得有优质的团队吧?得有良好的拍摄场地吧?得有思考清晰的方向吧?
这些都是我们自设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变成约束缚自我的借口。
有不少短视频博主,根本不想这么多,就是用一部手机,一个人,在家里的某个角落,拍着自己想说的话。然后,拍着拍着,方向就越来越清晰了。
从本质上讲,所谓的条件就是给自己逃避的借口。或者说,它意味着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②『正面』
条件分两种,一种是负面的、消极的;另一种是正面的、积极的。觉得自己没设备、没人脉、没技术,这种属于负面的、消极的。
而其实,有些安抚我们的,或者让我们拖延的,往往属于正面的条件。
比如,网络上有句话是:每个故事的最后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如果不够美好,那是代表故事还没有到最后。
其实,这句话对我们的生活没有指导意义。因为它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它的出现,让我们有了逃避的心理空间。
它告诉我们,在时间维度上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但是,它没有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努力改变,或者说,如果你不用正确的方式改变,那么一切只会越来越糟糕。
类似的正面的、积极的观点很多。但是,这些话只能起到短期的安抚作用,或者让你得到某种心理上的自洽。它们对你的真实世界,没有任何帮助和改善。
这些话往往起到的作用只是拖延。它让我们觉得时间还很多,晚点做也没事。
这种不以改变现实状态为标准的言论,让一些人找到了自我欺骗的支点。
③『改变』
想要改变现状,最根本的就是:有什么就用什么。
不少国外的大作家,都是下班后开始写作的。由于写作初期是无法养活家人的,所以,他们只能在下班后坚持写作。觉得累的被淘汰了;觉得环境不好,没有干净整洁的课桌的,自动掉队了;觉得没有心情的,逐渐也没了声音。
讲条件,寸步难行;讲付出,一骑绝尘。
“有什么就用什么”,貌似是一件很傻的事,但其实它让我们有着持久的动力。
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本来就会消耗我们大量的能量。而不去思考,直接去做,你的思考往往会更精准。
就像人们常说的,看100个小时的游泳理论,都不如下去游5分钟。
改变是一个动词,所有跟行动相关的词,才是引发改变的根本。
但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把“改变”想成了名词,觉得自己只要具备了什么条件,拥有了什么东西,就能做成什么事。这种纯假设,对现实生活毫无意义。
爱迪生也是实践了1600多次,才发明出了电灯。如果他躺在床上想1600次,那么他可能什么都做不出来。
总结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成年人,那么你应该告别心理安慰。构建强大的内心世界,才是我们应对复杂世界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