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有两个人的离世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一是著名前央视主持人李咏因患癌症在正当壮年的50岁不敌病魔;二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在94岁高龄寿终正寝。对这两位人物的缅怀在近日甚至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其中一段小波折引特别引人注意,就是李咏女儿曾在李咏去世前几天发了一个自拍的微博,绝大部分的网友在这条微博下跟帖都是表达哀悼之情,但是也有很多的跟帖是责怪她在父亲病重的时候为什么还有心情和空闲发微博。
这令我想起《庄子·至乐》篇: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所爱之人在面对病魔和死亡的时候,我们是否就必须要忧心忡忡悲痛欲绝呢?再来看看我曾经亲眼目睹的一个故事:
爱就是我在一边静静地看着你为我奔波
医科大学毕业后,我辗转于多家医院求职,并在后来定职于一家中医肿瘤专科医院,前后在那里行医三年。
那是一段特别忙碌的时光,每天的工作就是接诊那些在鬼门关前徘徊的肿瘤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大多数患者都是带着外院诊断来求医的,而且基本都是癌症晚期,他们抓住求生的最后一根稻草,盼望可以从祖国医学的宝藏里获得生的希望。
每个人看起来都忧心忡忡,如临大敌——我们也非常理解和同情这些患者,毕竟面对“癌症晚期”这个诊断,就算世界上最乐观的人也倍感压力。
在这些病患中,有一对小两口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而且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他们非常年轻,应该只是30岁出头。
妻子的诊断是结肠癌,到我们医院之前做过肠切除,但是在后来的复查中还是发现有肝肺多发转移,而这个结果说明了上帝在不远的将来就要召见她了。这位年轻的妻子带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话不多,表现很平静。
她在初来就诊的时候气色其实还不错,看不出是结肠癌晚期的患者;丈夫则是个话唠,也带着眼镜,镜片后的眼眶深凹,看起来比他妻子要憔悴的多。丈夫非常关心妻子的病情,同时他对于中医的治疗方案不理解或者不是很信任,非常细致地询问关于对妻子病情的中医治疗的方方面面,向医生介绍妻子的病情时也是滔滔不绝,有时对于一些细节他可以说上三遍。
但是,对比其他大多数来就诊的病人的家属,在问诊过程中,丈夫不光对他的妻子,对医生也面带微笑。在我看来,不论这微笑是习惯性的还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都令人钦佩。
之后的半年里,这对小两口来过大约五次,妻子每次依然安安静静,任由丈夫口若悬河般的与医生交流病情和治疗,只是每过来一次,妻子的恶病质就更加严重,看上去明显虚弱的多,面庞也更加消瘦,脸色愈来愈黄。同时因为化疗导致头发变少而戴上了帽子。
我们心里都知道,在肿瘤的侵袭下,妻子的生命已将油尽灯枯,但她的表情依然平静。
我猜不出这位妻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许她只是希望在自己的这段残生里,可以静静欣赏丈夫为她奔波,而她可以从他的忙碌里感受爱人的深情。最后一次抓药,是丈夫一个人来的,言语时还是面带微笑,只是这次他对我们几个医生致谢后就离开了。
结局我们都很清楚。
死亡终止了我的生命,却未终止我的爱
三年里,因为工作的原因,生死离别的一幕经常在我身边上演。在众多的病患中,如此年轻却能从容笑对死亡的,确实难能可贵。不管是迎接死神的妻子,还是面对至爱之人即将逝去的丈夫,都能做到如此从容不迫,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活出了生命的淡泊与高贵。
有一首《千风之歌》,是一名印第安人的亡妻在生前写给他的: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请不要伫立在我坟前哭泣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我不在那里 我没有沉睡不醒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已化身为千缕微风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翱翔在无限宽广的天空里
I am the sun on ripened grain, 冬天 化身作白雪绽放钻石般的光芒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秋天 化作温柔的秋雨轻抚你的脸庞
When you awaken in the morning’s hush 当你在清晨的朝露中醒来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朝阳升起时
Of quiet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幻化为飞鸟轻声呼唤你
I am the soft starlight at night .幻化为星辰温柔守护你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请不要伫立在我坟前哭泣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我不在那里 我没有离开这里
向死而生,这是死亡的意义
在死亡这个人生最大的考验面前,有人畏惧,有人绝望,有人悲痛,但没人可以躲避。坚强的人会从死亡的黑暗中发掘光明,从长眠的荒漠里探寻甘泉…面对死亡,他们的信念更加坚定,他们的目光更能洞穿这个世界,因此他们更能在短暂的时光里享受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认识死亡的意义就在于此。
每个人从刚出生开始,就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但是人们都无暇顾及死亡,拒绝思考死亡,除非老之将至,除非病入膏肓,人们多只是为了生计奔波忙碌。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死?早着呢。想它干吗?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个观点教导人们要积极生活,善待生命,尽自己所能为这个世界作点自己的贡献,当然有他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死亡。
回归自然,是认识死亡的正确态度
中国的思想家中思考死亡的不乏其人。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不仅仅表达了古人对于死亡的乐观豁达,更是洞察了生死的本质:人,生于无而归于无,生由气聚,死而气散。生死的一切,皆为自然,有何可惧?一旦离世,回归原初,反而应该庆贺。人生在世,只有同时认识到死亡的必然和自然,才能摆脱对死的恐惧,人心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在他们眼中,生死就如同日升日落,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般自然而壮美。
然而, 在普遍存在的极端唯物观的影响之下,人们对于生死大多不去思考,当他们面临死亡时,心态多是恐惧的。极端的唯物论的观点是: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是人的大脑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生物电活动的结果。而灵魂什么的,那是根本不存在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这个观点的潜台词就是,人一旦死亡,只要大脑停止活动,人就不存在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深切的恐惧来源就在此:生物学的死亡必将带来灵魂的消亡。
不惧死亡,灵魂因而高贵
于是乎,有人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追逐名利,大肆搜刮钱财;有人为非作歹,只为一己私利。因为他们明白,一旦死去,就没有再享受的机会了。而他们也不相信来世,不相信有地狱,不相信因果报应…没有头上三尺有神明的敬畏。
贪恋财物者,必然对死亡抱有极深的恐惧。待其一死,便无法享受积累的财富,他就觉得他的一生就失去意义。这是因贪财而怕死,相反的,也有因怕死而拢财,其本质是一样的:即他的生的意义在于物质。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质的飞跃,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里,似乎缺少了一些唯心的东西。我们可以不信宗教,但是需要明白在这无穷的造化里灵魂的精巧和高贵。灵魂恰似那一面明镜,需要自己时时拂拭,才不至于在纷繁的世界里被蒙上厚重的尘埃。怎样度过一生,怎样面对死亡,才不至于罔顾自己曾经作为这宇宙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