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学校被同学骂的孩子经历了什么

在学校被同学骂的孩子经历了什么

作者: 亚军向着光的那一方 | 来源:发表于2023-04-15 12:10 被阅读0次

    女儿班级的美食节那天,她在先生的指导下,做了羊肉手抓饭,其他的同学也准备了自己拿手的饭菜或食品。

    头天晚上女儿告诉我,她们班的同学××准备做一个麻薯类的甜点,晚上他还专门跑到面包房买了麻薯,他担心麻薯被他妹妹吃掉,又专门给妹妹买了一份蛋糕回家,给妹妹千交代万交代,蛋糕是给她买的,她可以吃蛋糕,但是不能吃麻薯,不知道是他交代的太多了,强化太多了,像加深了印象一样,妹妹竟然还是把他准备的麻薯吃了。

    沮丧的心情是在他们自己建的班组长群里表达出来的,因为第二天早上就要往学校带了,头一天晚上也太晚了,无法再买到麻薯了,那一刻的无助可想而知,群里的同学们看到他发的信息后,说他们这是“扶贫小组”,第二天每个人都匀给他一些食物的。但是××心里很是郁闷,因为这事,他妈妈说他是“窝囊废”,妹妹睡了,也不允许再说妹妹了,这一切真是让人很无语。××又说的,他如果第二天带不到学校食物来,他们组的人也会骂他的。

    真是无独有偶,孩子在家里被妈妈骂,在学校被同组的同学骂。每个人都需要参与美食节,都需要带自己制作的食物到学校,他带不来会挨骂,妈妈骂和组员骂这两件事,有没有必要的关联性呢?在我看来是有的,妈妈一次两次的骂,无意在孩子的心里种下这个被骂的种子,时间长了,孩子甚至觉得这是正常的了,所以才允许同学们骂他,因为在家里做的不好的时候妈妈也是这样对待他的。

    孩子以后会成为什么样子,跟我们的说有很大关系,当我们用负面词语说他的时候,就是一次又一次在他心里给他贴上了负面的标签,而且这个标签留在了他的潜意识当中,他会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这也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家里被动的接受妈妈的骂,在学校能够接受同学的骂,那自然就不奇怪了。这让我想到了跟王纪琼院长学习时听到的另外一个案例,孩子在家里被妈妈打,到学校同学也打她,妈妈知道后很生气,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能打她,同学却不能打她?相信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家长心里是五味杂陈的。孩子能不能有自尊,能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看来是不是跟我们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呢?

    孩子遇到问题后,如果我们家长能够像孩子一样同理孩子,就是像女儿班的同学那样同理并且帮助××,××的情绪与家长产生了共鸣,被理解后的负面情绪消散的或许会更快一些,负面情绪消散的快一些,才能够把精力和时间往学习上多放一些。××在群里诉说他的这一切的时候,就是因为有负面的东西在消耗他,他想通过诉说,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同理,以消除这些负面情绪。

    如果家长也能够像孩子一样同理孩子,这些话孩子还会向其他人说吗?或许会直接向父母表达他的心情,在父母那里不被允许,孩子一定会找到一个被允许的出口,如果孩子找的同学恰好是不良社会青年,那这些人会带孩子一起会用什么方式来消除心里的负面情绪呢?这就是孩子为什么会向外求,为什么这些情绪不告诉父母,是因为在父母那里不被允许,但假如孩子跟着这些人“学坏了”,父母会怎样对待呢?没有觉醒的父母,一定会更加严厉的批评孩子,把孩子推的更远。

    女儿给我诉说,她知道这个同学妈妈说同学是窝囊废的时候,女儿的眼睛是惊呆了的状态,很不理解同学的妈妈为什么那么不理解同学的心情,还感觉他妈妈很偏心。女儿说:“妈妈,下次你可以给家长讲一个课题,讲一讲这个问题,让家长站在元认知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我说好的:“讲一讲怎么样不偏心老二,要关注老大,理解老大的心情,对吗?”女儿说:“是的。”“谢谢你的建议,我现在就把这个话题记下来。”我边说边在手机上记下了这个主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学校被同学骂的孩子经历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rx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