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费解的现象:谈到吸引学生参加劳动的问题时,人们总会说为了克服学校过分追求发展智力的偏向。当然,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只知学习、取得高分,自理能力极差,为了克服学校过分追求发展智力的现象,把劳动也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显然,这样对劳动的理解是有误的,苏氏在这里说的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对于那些双手无所事事的学困生,不假思索的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是非常有害的。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作的工具,这就是说在总的智力贫乏性的背景上暴露的低劣的劳动素养,而我们的学校就更应该不存在这种低劣的劳动素养。
如何激发大脑里的创造性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
具体做法:
1.从一年级起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如剪纸或雕刻。
2.用手工工具精细地加工塑料、木料或者软质金属,对培养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作用。再教给学生使用手工工具的过程中,完成对智育的训练。
3.少年逐渐的转到设计、构造活动,用木质或塑料零件,拼成各种模型示意图。这时特别需要智慧努力和双手动作的相互结合。思维从整体转移到局部,从一般转移到具体,而手这时候起积极参与的作用,同时发展数学的观察力和推测力。
作为学校,我们应努力做到不仅在劳动课上,而且在其他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的双手激发他们的思维,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避免低劣的劳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