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守望乡愁
张阁村的来历

张阁村的来历

作者: 细阳冰清 | 来源:发表于2015-11-12 01:27 被阅读123次
    张阁村的来历

    张阁,史称张家阁,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年之前是一个小集。张家阁集位于太和以北60里、茨河支流北八丈河南岸3里处。向南2里有界首到亳州的官道,西1里是太和至河南白马驿的官道,交通较为便利。兴集之前,这里仅有一座清代时期修建的供奉“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庙宇(当地人称之为白玉奶奶庙)。根据《张氏家谱》记载,晚清时期张楼村(离该庙东南2里多地)贡生出身的张連瓓(张善祥的太祖)为张阁集的集主。该集由张姓所兴,位于集北头的白玉奶奶庙的大殿为阁楼建筑,故此集名叫张家阁。
    据民国时期编修的《太和县志》记载,从黄门到张家阁南2里有一条宽8尺的沟叫张家阁沟,往东入马场沟(现误传为麻缠沟)。从地名学和地名文化的角度来看,张家阁在当时应该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太和的历史沿革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新郪,而新郪古城遗址就位于张阁以东4里的城孜村。秦代之前新郪改为宋公国,是孔子后裔的诸侯国封地。从1978年代在张阁村前的庄芜地(现属韩庄所有)发现的较为完整的汉代时期的砖瓦廊柱等文物保留的文化信息上可以窥见到这一带当年的繁华。宋代欧阳修任颍州(今地阜阳)太守,开挖了南北八丈河,以至后来各朝代都十分重视开沟挖河兴修水利,以御连年不断的洪涝灾害。由于战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及匪祸所至,明朝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时,太和县境内仅有150多户人家,大片土地荒无人烟。在明代大举移民的社会背景下,太和居民大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到山东,又从山东枣林庄移民到此地。所以,新郪和张家阁的历史也是太和县悠久历史的佐证。
    根据《太和地名录》记载的全县各区、各乡镇所辖的自然村村名,除了带“庄”字的村名如韩庄、赵庄、马庄等庄名以外,最多的就带“庙”、“寨”、“桥”等字的村名,而带“阁”字的村名全县只有5个,即张阁、王阁、赵阁、陶阁、李阁。这些带“阁”的村名都与宗教文化有关,也就是说这些村在当时或原来有楼阁庙堂,再加上立村人的姓氏,便成了村名。张家阁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一个村庄名字的由来,一般与当地的姓氏文化、地理特征、宗教文化以及地理方位、规模大小、传统文化等因素有关,具有一定的规律。例如,东范村,在赵庙一代范姓较大的村庄是范寨而且建有范家祠堂,是这一带范氏的中心,东范位于范寨之东,所以叫作东范村。赵庙,是因为建有一座火神庙,住户人家又都是赵姓,所以村名叫赵庙。而黄门的村名,包括现在城孜(新郪古城遗址所在地)附近的马场、花园村,应该说与新郪(宋公国)有一定关系,本意可能是“皇门”一说,但又不能犯上谓之“皇”,而此地黄姓是宋代名人、书法家黄庭坚的后裔,属黄氏望门,故称黄门。
    历史上,张家阁为集市时,赵庙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子。至于赵庙为何取代张家阁而成为集镇,待续文再述。
    (冰清整理撰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阁村的来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vh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