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阅读内容是第三章外部关系的断绝之受损的自我、脆弱性与适应性。
昨天脑中的有些问题在今天的内容中得到了答案。心理伤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创伤事件本身的特质,个人的性格特质在面对巨大创伤事件时没有太大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创伤事件足够严重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可能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文中也提到,每个人都有其“崩溃点”,我的理解是,就像对疼痛的感受,有人怕疼,稍微一点刺激就受不了,也有人不怕疼,就算刀割也不觉得疼,所以,每个人疼痛的阈值是不一样的。同理,受创者会不会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越脆弱的、适应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崩溃而出现创伤后症状。有个疑问:创伤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是否相关呢?文中只说个体差异在决定其反应形式中有重要作用,这个反应形式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两者是一样的,那我理解的过度警觉、记忆侵扰、禁闭畏缩还是不是存在症状严重程度的递增呢?还是它们仅仅是反应形式不一样而已。作者还指出“内在控制”力、适应力强的人比较而言,他们的崩溃阈值更高,比较不容易受到伤害。那这两种能力该如何去培养和锻炼呢?创伤后的复原是不是也要从这里着手呢?
对于受损的自我这节,我的认识是:创伤事件严重伤害受创者的自我感,包括个人身体的完整性、心理的独立自主性、个人与社会的关联性、个人与社群的联结感。受创者因为自我感的架构受损而痛苦不堪,人生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那受创者内生的自我疗愈的动力是不是也会来自对自我感的修复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