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说,我介绍的书不错,但实在是没时间看。
是的,时间真是个大问题。我的阅读时间是平日2-3小时,周末5-8小时,所以平均每天一本200-300页的短书没有任何问题。平时的2-3小时也不是集中的时间,都是零散时间积少成多积出来的。例如,上下班绝对不开车,地铁一来一回就1小时了。我不玩手机,手机上没有任何游戏,最常用的是程序是百度阅读。手机游戏玩一次至少要15分钟吧,少玩4次,1小时又腾出来了。别少看这积出来的2小时,阅读速度快的,1本书就读完了,哪怕慢一些,2-3天也可以读1本了。
我这样介绍快速阅读,好像比较功利。但其实速读是有好处的:一是根据成就理论,一项大的成就,是由多次小成就累积而成的。以阅读为例,当一本书怎样也读不完的时候,容易产生挫折感,“还不如玩手机游戏”的想法自然容易产生。但当完成每天、每月阅读任务时,成就感会促使自己阅读更多书籍。二是一本书不可能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精华,速读可以更有效吸收知识。即使是一本理论书,其中心思想可能就是一句话,其他都是围绕这句话的铺垫、解释、应用等。与其费尽心思精读一字一句,不如尽快提取其精华,省下时间学习其他名家的思想。
工作以后,除非业务需要,很难再有精力阅读专业书籍。所以,我们更偏向于能使自己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的书。我个人觉得,有三种书是很适合快乐阅读的,就是我推荐书时自定义的三维:情节结构、文笔情感、寓意哲理。
情节结构类,最常见的就是小说,也就是听作者讲故事。这类书籍,重点是情节流,是最适合速读的一种。每一页先看第一段,然后直接看最后一段,如果能读懂,说明中间的段落对情节推进来说并不起关键作用,直接跳过读下一页。如果读不懂,就看最中间的一段,一般都有承接的。一来我们最关心的是故事情节的发展,至于文笔和哲理,能看到一点就赚到了,看不到也没所谓。二来通过首尾段联想,我们可以对中间的情节进行再创造,把作者的书变为自己的书,可以加深印象。是不是经常有“读了很快又忘了”的感受?就是缺少再创造的过程,书还是作者的,不是自己的。
文笔情感类,常见于诗集或散文集。这类书,什么也不要管,读着爽就行。通常这类文集都有一篇核心文,类似于专辑中的主打歌,文集也以其命名,例如席慕蓉《槭树下的家》、刘墉《其实你并不坏》等。一本文集中,能够读到一两篇好文,甚至一两个金句,就已是一件极大满足的事情了。就像读席慕蓉《在黑暗的河流上》时,被她前几篇细腻的诗催眠了,忽然来一句“ 终于/只能成为/星空下被多少人静静传诵着的/你的昔日/我的昨夜”,就像好声音导师常说的“毛管都竖起来了”,这本书就值了。
最后是寓意哲理,也就是平时说的鸡汤、干货。这类书一本都是有一个核心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进行论述。论述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推进式,说明背景--提观点--论证--应用--展望。二是陈列式,提出观点--不同的角度论证或者不同的方向应用。后一种较为常见,之前我介绍的《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都属于这一种。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观点就是精华,能读懂就行。通常可以看看封面及小标题,然后自行联想,然后将想法与读者想法比对,就很容易理解了。
手机游戏好不好玩,只有玩过的人才知道。阅读是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只有懂阅读的人知道。阅海人家有一个博士后女同学,说坐月子累了,看看书放松一下。我一看她发出来的图片,都是复杂的工程图,当即吓了一跳。但从中我也明白到,有一种痛苦,源于不在行,对于在行的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快乐。趁着读书日的东风,我们一起追求更高级的快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