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适合一项工作的标志不是你是否喜欢它,而是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比别人更容易承受这项工作带来的痛苦。当别人觉得苦不堪言时,你却能自得其乐。伤害别人多于伤害你的事,就是你生来适合做的事。
比如说,写材料这件事,有些人就很挠头,可能这些人里面也不乏平时口若悬河的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超强,表达欲也超级旺盛,但是一落实到书面文字上就开始头大。又有些人,他们可能平日里不善言辞,但就是擅长写写写,每当双手放在键盘上,就很有安全感,他们喜欢这个独立的时间和空间,给了思想慢慢生长、慢慢形成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那一部分。我们都倾向于去做适合做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我们更擅长,能做好的概率很大,这能带给我们成就感,毕竟谁不希望成功呢。我的观点是,对于适合的事情要强化它,精进它,因为那可以成为一个人自信的来源;对于不适合的事情,如何这件事情对于个人成长是有利的,或者是自己梦想拥有的,那就通过刻意练习去改变现状,因为,我们决不能给自己贴负面标签,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内向的人或者自己就是不擅长怎样怎样,标签就是人为给自己设定的“天花板”,把未来所有的可能性都抹杀了。拿我自己举例,我喜欢写文字,所以“每天写写”的习惯很容易就养成了,并且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但是口语表达这块就很欠缺(或许不该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自己的弱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于是我会刻意逼自己进行练习,因为我明白,清晰且有逻辑地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场(生存)技能,跟文字一样,语言也是有力量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62305/86c4e40fb3883410.jpg)
今天,看豆豆练习拍球,听她说了一句话,作为妈妈我很是欣慰,她说,“我觉得拍球太有意思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都想拍!”哈哈,我很理解她想表达的意思,掌握了拍球的技巧后,每一次拍球都给了她成就感,她享受这种成就感,所以不断重复,重复越多技法就越熟练,连续拍的个数就越多,成就感越大,如此良性循环。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也好,习惯也好,就是要让她自己去发觉某件事“有意思”的地方,怎样才能让她感觉有意思?必须要给她创造一次又一次实现小成功的机会,成就感、征服感、掌控感,是孩子爱上某件事情最初的“诱饵”,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一把“金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