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字的同时,特别要感谢我的朋友,一位潜心做儿童之家的Rainy老师。
之前满心满肺地对这个才流行百来年,可以不断被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推崇的蒙氏理论系统,充满了好奇。因此抱着对前工作的“断腕之痛”,毅然去找了个专业的学校去学习,经过了一个多月第一阶的高强度理论和实操的训练,整个人是被折服的。这套理论系统很有前瞻性,我们现在的主题教学和一些区域材料,都可以从她的系统里找到相似的原理。世界大同,教育也如此。只要出发点一致,众多罗马大道,仍然要回归到这里。
怀着拨开云雾见天地的兴奋和忐忑之心,我被Rainy邀请去了的她儿童之家。经过近一整月的观察,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理念和蒙氏异同之处在哪里?作为传统理念老师的常出现的困扰是否可以从蒙氏的教室里有所吸取?蒙氏作为“外来理念”,我们认同的同时如何结合我们的文化传统,更好的融合?等等。
一个月的观察,对于自己来说,时间仍然不够。对蒙氏了解的维度还要延伸,很多地方需要再次地学习。在此,还不枉另加一句,学习蒙氏理念的过程中,会油然升起谦卑之心。
当我第一次有些“拘谨”的进入一个3-6的混龄班时,很少孩子注意到我,他们大多数都在忙活自己的工作。我看到,一位四岁多的小女生坐在一张小椅子上,正用针和线在一张图形纸片上做缝的工作。另一个小男生,憋红了脸用力地按压已深嵌在苹果里的切水果的工具,随着“咔嚓”一声,水果终于四分五裂了,才扬起有些得意的笑脸,朝我看了看。刚哭过没多久的三岁小男生,用肉肉粉嫩的小手尽力把握着一只装有颜色的水杯,在做倒水的工作,托盘里和桌子上“一片狼藉”,他仍然乐不思蜀的拿着玻璃杯倒来倒去水。蒙氏教室里工作材料都是真实的,这些在我们传统理念的学校,大多数是不允许的,例如玻璃制品,针等,原因是不安全。为什么轮到孩子使用时就成了隐患?我的理解是:作为成人真的要读些关于儿童发展的书籍。我们对孩子了解不够,因此也不够信任,最后会使用“保护”的名义去剥夺他们可以独立的权利。这也让我想起武志红老师的书《巨婴国》,独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如果丧失了,变成依附,身体和心理必然会失衡。
大约,又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已和我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他们有时会拿来一张纸和笔,让我做“书记员”。一天,其中一位四岁的女生,走过来,慎重其事地对我说:请帮我写一段话,就是你要写,**帮我搬了工作材料,我要感谢他。原来这是一张感谢卡。还有一个男生让我写一段话:谢谢你和我一起工作。就是一些小小的,发生在孩子自己身上,有切实体会的事件,并想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感谢时,他们就拥有了一颗会感恩的心。这是人格中高品质的能力,也是善良的初始,会感恩能造就人本身的幸福感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安定。
最后,我将提到孩子们班级的秩序。这里,每天工作时间结束时,老师都会用敲铃的方式去提示,孩子们绝大多数,会马上停下手中工作,一旁站立,等候老师的语言提示。第一次看到这个情形,我就猜想是不是,平时老师用什么方法训练出,如此“听话”的孩子。后来,经过我多次地观察,平时师生的互动,特别是当老师在处理孩子们一些“违规”事情时,呈现的语言和态度,得出了结论。就是,当成人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尊重,他们也会这样对你。愿意去听从和配合成人的指令,同时,我看到了老师在处理问题的温柔和坚定。
孩子的生命成长,就像一幅色彩绮丽的画作,作为成人,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给与孩子的爱,不是一种宽泛的,而是具体的、客观的、有力量的爱。
再次感谢亲爱的Rainy老师,让我对蒙氏理论的理解,由抽象踏上了具象之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