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二年(1886),樊增祥任富平知县后不久,即邀安徽人谭麐编修县志,于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刊印。卷首有谭麟、刘锟所作之序及例言等,志书共10卷,约30万字。内容依次为:地理志、建置志、风土志、艺文志、金石志、经政志、人物志(上、下)、官师志、节孝志(上、下)、故事志。 为方便了解富平鸿儒李因笃相关资料,特查录光绪版《富平县志》有关记载整理如下,谨供参考交流。
《富平县志》卷六选举表博学鸿词科: 李因笃,康熙十七年举,明年廷试列一等,授翰林院检讨。
《富平县志》卷五儒学人物篇录:
李因笃,字天生,号子德。八岁能文章,年十一入庠,值明末寇乱弃去,肆力古文词,尤长于诗。康熙十七年诏集诸儒纂修明史,廷臣疏荐之,以母老乞罢,不允。十八年御试,授翰林院检讨,未两月,即疏乞终养。疏略曰:“臣母年踰七旬,属岁多病。随经具呈吏部,吏部谓称亲援病,恐有推诿。窃思己病,或可伪言,亲老岂可假托?臣虽极愚不肖,讵忍籍口所生指为推卸之端?臣仰图报君,俯迫谂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瞻望阙廷,进退维谷。”疏三十七上,始允归。
抵家后,寝食汤药,每事躬亲,越五年母殁,不复仕。性敏绝,博极群书,文好汲引后学,问字者无虚刻,或有过必婉词规勉,未尝以声色加人。昆山顾征君炎武尝集杜句题赠云:“文章来国士,忠厚与乡人。”盖实录也。
卒日,里谥文学先生,著有《文集》三十五卷、《汉诗评》十卷,邑人故乐昌令田若琬镌以行世。弟因材,性孝友,著《藕园集》《姓氏考》。
《富平县志》卷六友悌人物篇录:
杨日升,号白石,明天启辛酉科举人,考取第六名明通进士。按,白石公功经传,博涉子史,弱冠娴吟,性尤笃于孝友,结交皆四方知名士,如光禄文太青、孝廉刘雨化、检讨李因笃与先生班荆遨游,莫不倾心。著有《语冰集诗抄》,又有《名臣倪元璐召修明史书存》《杨氏家谱》,《陕西通志》有传。并邑人李因笃撰《三瓻斋诗序》,旧志失载。
博学鸿词李天生因笃序
予邑前辈所称四先生:张冢宰鷃庵、杨待御斛山、李中承石叠、孙太保立山,皆以义行又著名海内,而中承兼有文辞之美,予向读中承寄乡人东海驿驿释宰诗,有“崇卑岂限丈夫志,人生何必皆公侯”之句,喟然善之,不徒取其声调,亦以见前辈贵不掩故,贤不遗士,皆足以风世而正交。杨太舅白石先生,中丞乃其自出也。先生生而修伟,弱冠好吟,所交多四方知名之士,宴集无虚日。是时文光禄大青、刘孝廉雨化雅负著作之望,狎主齐盟。先生遨游其间,两公皆降心相接。间过先生,又未尝不停轨辍鸾,弥日信宿而后去也。辛酉举于乡,三仕为令尹,皆有惠政。稍迁郡丞,先生慨然曰:丈夫不得周旋侍从,陈史事于天子之庭,斯亦已矣!奈何从簿书老乎?因拂衣归,归而高枕林皋,益肆力子声歌,凡著《三瓻斋诗》若干首,寓书雁门,属因笃为序。因笃非知诗者,然而先王之乡闻《豳》《雅》之旧。先生固予之自出,使夫趑趄废命,先君子往矣,如《渭阳》何?予观《思斋》《皇矣》《生民》《公刘》诸什,皆称述祖宗之功德而作,故列于《大雅》。《南陔》《白华》言士庶人之孝,则在《小雅》。又有声无辞,目以笙诗,至晋束皙乃补其篇,意亦近之,然其音不可考矣。愚谓《华黍》《由庚》《崇邱》所论,岁丰民和之事,古今不相远,可以谱为新声。若夫《南陔》之色养,《白华》之洁白,吾意其人必皆穷年行役,不遑将其父母,中心伤悲,又遭时不偶,降志辱身,而其诗多愁苦抑郁,殆有哀过于《蓼莪》,怨深于《北山》者,故诗人阙之,不得次于《大雅》。苟无其情,何以审其音?无以审其音,斯无以致其意。昔之情不可知,而其音则缺有间矣。先生之事嗣母也,寝门之意甚备。母老而失明,先生晨起必躬自舐濯之,凡数十年不衰。嗟乎!其情之维绵而悱恻者,其必铿鍧而婀娜。先生永怀明发,无忝所生,光彩斐然,根于至性,故皆《南陈》《白华》之遗响,一气回翔而成。夫天下不少诗人,而剥心削意,求工一体,或竭终身之智力而不能得。自先生视之,即无本之波耳,岂足尚哉?予项登恒岳,于土尘中得中丞断碑,仅有“古磬落长松”之句,约略可辨,其他皆将磨灭,已移书曹侍郎秋岳檄主者更竖之。归而序先生诗,喜其渊源所渐,先后同揆,且见邑之多君子也。
《富平县志》总论古迹篇乡贤祠,在戟门右,祀唐仆射令狐彰,明吏部尚书张紞,云南布政使参议李恕,河南巡抚李宗枢,鸿胪少卿李尽心,宝坻知县孙惟谦,光禄少卿杨爵,吏部尚书孙丕扬,河间同知张执,兵部侍郎朱国栋,吏部郎中周文焕,汝州训导田见龙,城固训导窦汝器,山西右参政田时震,国朝福建学道田本沛,偏沅巡抚袁廓宇,户部员外郎王象天,翰林检讨李因笃,副都御史赵兆麟,陕西道御史张冲翼,稷山知县孟孔脉,河南道御史张嗣雒,富民知县朱久括。
《富平县志》总论古迹篇镜波园,康熙间朱检讨廷璟营造,检讨子树滋与傅征君山、顾先生炎武暨关中三李游咏其中,著述既多,藏书亦富。迨经兵燹后,遗址仅存,门前古槐一株尤然盘曲。李太史(即李因笃)有镜波园宴集诗云:
温泉雨色带林坰, 别构凭高得建瓴。
骤出潜鱼凌水藻,旋来啅雀傍风萍。
沧池并抱双崖碧, 峻阁遥分万壑青。
竞日栖迟仍卜夜,频然黎火续晨星。
隐士庄,盩厔(地名:今陕西周至)李征君中孚(明末清初哲学家李颙字仲孚号二曲)讲学处也,在县城东,即军寨地,为孟文学孔舆别墅,邑令郭君三云为建堂室,备修餔,延征君馆焉。邑太史李因笃有隐士庄拟山堂记:
吾闻世之盛也,天子以《九经》治天下。修身而外,莫重乎尊贤。曰尊,则养在其中,然而不言养者,其说有二:古者分井授邑,时和岁丰,下至编户之民,无一夫不得其所,而况俊拔高亮,舆论所归,不庸以谋食忧之,一也;许繇伯成务光之贤,唐、虞、夏、商之君皆当就而师事焉。抑万乘之贵,身先匹夫,必其隆以篚筐,腆以飨燕,而独不言者,义有超乎养之外也,二也。
且夫养者,敬之薄也。春秋之时,邦君竞以养士为名。士之去留,国之兴替因之。下逮战国,诸公子皆争竭私家之财,致士数千,而信陵君尤不耻下交,所与多岩穴隐者,名冠诸侯。然上以养贤得名,则士之失养于下可知也。却四公子之养贤,不可谓不尊也,而枧古之尊贤而不言养者,其义则有间矣,故曰:“养者,敬之薄也。”自兹以还,世风浸降,然举其最盛者,如汉光武不能屈严光,唐太宗之于孙思邈,宋太宗之于陈搏,并待以客礼而不臣,此三君岂昧养贤之文哉?而究得以尊贤着美,彷彿古之帝王焉。宋之南渡,海内多故,程朱大儒,先后迭兴,讲学明道,及其门人士大夫称慕其贤,私相延致,筑馆聚庐,以来四方盍簪之彦,此山堂所繇昉也。
周至李征君中孚先生,起自孤寒,独立不倚,孝友忠爱,有志圣贤之学。顾其家甚贫,当三旬九食,箪瓢屡空,晏如也。而笃实之征,光辉莫掩,上而台司,以越郡邑之长,或单车造访,或奉书币通起居,先生一切谢之,卒无所受。虽邻翁交谪,里巷敦谕,迄不少易。当是时,先生名震关中,而结心知之契,往来尤密者,莫若常州太守前周至县令骆公,吾富平邑君三云郭公。无何,骆迁京秩以去。凡先生所与吁衡性命,外树宫墙之防,而内庀其宾从之须者,系独吾邑君是赖。
夫先生之为人,不事王侯,饥不可得而食,寒不可得而衣者也,而吾邑君何以使之厚自吁焉,岂非忠敬所感?处先生以古道,而义有超于养之外哉!盖吾邑侯勤勤恳恳,所以为先生计隐居者甚周且至,不啻先生之自营,然先生不知也。先生不知,故受之可安,指而美之无辞也。既又言之制府三韩鄂公,特疏荐之,先生以疾坚卧不应。旧岁,江汉播氛,南山烽羽之严,比迩二曲,故开府膺门张公曰:“征君可以行矣。”舍郭富平,不足辱先生之从者,而吾邑君乃肃舆马,修效劳,拥篲下风,而先生亦既觏止,爰择邑东军寨居停。文学孟仲子者,矜气谊,尚然诺,新从征君游,即其别墅,搆室以留先生。门与寝客三楹,高牖闳闼,阳晖竟日,床几鲜洁,图史充厥中,右序翼然,以资燕息。下至厨传隶御之属,墙屋咸备。邑君时时具公服仪仗,晨往上谒,而廪人继粟,庖人继肉,相望于路,先生弗闻也。
夫军寨其地,盖张魏公富平之战屯兵故处,间原野壁垒之基,有存者乎。南则荆山,崒嵂岳立而逶迤,神禹采九牧之金铸鼎其上,遗宫在焉。温泉之水,横流若带,先生虽匡居不出,而暮春童冠,以浴以风,得咏归之所矣。颜其庄曰“隐士”,堂曰“拟山”。盖推先生为山长,固未足尽其道,然吾邑君犹以事起仓卒,不敢方宋之山堂,故谦而谓之拟也。远近就业者有人,问字者有人,瞻轨范者有人,绳绳乂乂,步趋于隐士之庄,使千百年干戈之址,一变而为俎豆之乡。先生与吾邑君之功,讵不伟欤!庄成,弟因笃受简而记其大略如此。或曰:“记庄及堂,而不蒙以邑,何也?”曰:“先生,天下士也。隐士庄得而有之,富平不得而私之,庶几吾邑君尊贤之本志也夫。”
《富平县志》卷二祠祀篇秦王将军庙,在锦屏山巅。县东北韩家村亦有庙。康熙中邑检讨李因笃重修,有题庙碑诗五首:
频山频水树森森,地托将军有故林。
断碣已随丹篆冷,荒台曾染翠林深。
村霞晚抱高峰落,碛月秋生古涧阴。
为溯枌榆通里社,沿公伏腊到于今。
秦皇谈笑取群雄,一代宗臣首战功。
世远旗常征野老,兵余剑佩式英风。
新加大栋跻攀里,旧请良田指顾中。
过客不须论往劫 乡人岁岁荐歆同。
山灵神佑报祠长,梓里还留血食乡。
古屋寒雕愁自站,云旗风马怒来翔。
遗封第宅传千口, 伏处松楸列五王。
大泽为陵陵是谷,间寻胜迹此褰棠。
山居滂沛颢灵偏,美应为霖俗并传。
避暑湾西遮虎阜,闻雷庙左带龙泉。
千家俎豆兼秋报,四野桑麻接暮烟。
欲问崇褒何代始,村翁不记汉唐年。
当时定兆涧流南,六月佳城晓雾含。
贝阙珠宫移海市,琱弋铁骑阴山岚。
长杨溜雨哀声合,老柏摩霄黛色参。
莫使墓田侵牧竖,清门连复起朝簪。
第碑称将军为频山神,是秦初建县时,频山无神也,殊凿,复为记云:
吾村王将军庙,莫详其始作之年。崇祯间,叔曾王父镇抚公尝议新之。既而村毁于寇,遂中辍,碑版亦缺有间。因笃稍长,我太孺人田氏数以为言,逡巡未遑也。先是诏试鸿博,因笃名玷其中,屡辞不获。将发,太孺人申告之曰:将军庙垂圮,及今不图,使先人社祀故坊沦胥于小子之身,可乎?自输簪珥一金,因笃输二金,付从父林芳、三芳,为聚群谋始之劝。比予通籍史馆,吁养遄归,拜太孺人于北堂,而是役犹不果行。问所捐金,则取息己相埒。疆烽未靖,人方困于转输。又连岁洊饥,不可以请。前年秋,太孺人寝疾属纩之时,谆谆庙工无期,若目不瞑,因笃泣受命。皇天降割,太孺人奄弃其孤,苫块拮据,历冬乃克襄事。明年播获丽毕,卜日烧蔬瀹茗,纠族党而谘之,皆踊跃愿从。奋乃心,竭乃力,布金握粟,凡得若干缗。推里社某某等环而督之,经始是岁正月丙子,历七月己丑报竣,谓因笃宜有辞以示后。
按《史记》,将军讳翦,频阳东乡人。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初县频,应劭云在频水之阳。水北曰阳。然今县无横注之水也。而频山踞吾村五里许,山麓有将军庙,亦曰美应侯庙。
旧碣载:唐代大旱,祷庙下,挹水龙泉而雨,因褒封之龙泉。出庙左稍上一里,俗称将军淬剑池也,云将军所佩剑时为龙,饮于池,故名。史言将军尽定赵、魏、荆、燕、百越之地,以其王归。秦并天下,王氏、蒙氏功最大。声施后世,及诸王客死,并陪葬。将军冢南,今犹云五冢。五冢者,赵、魏、荆、燕、韩五王冢也。或云其一百越王,非韩王,姑勿深考。
惟将军冢岁六月廿五、廿六之日质明,百步外必见武卒、旌麾、车马、城廓其上。千万为群,蔚蔚蒸蒸,状类海市,移时乃散,里人多趋观,廹之则无。英爽式凭,物采煊赫,昭昭耳目,于今为烈,龙剑之祥,有自来矣!
将军于秦号功宗,始皇实师之。子贲,孙离,并宣威宿将。虽犯三世之诚,逊于伊、吕,而云仍著望,如太原、琅琊,世产名贤。史所称百百代乡族者,固将军之裔也!
予尝问华山王征君弘撰,凤洲既祖琅琊,而溯其系,不曰频阳将军,而曰灵王太子,诡其所不可信,盍稽其所可信耶?征君唯唯。至秦不施德义,自促厥历。而离为将,会逢其阨,复何尤焉?史但云将军县东乡人,不详所居地,或曰千口,或又曰将军以六十万征楚,多请美田宅,坚亲王之心,始徙于彼。
吾村古老相传,以七月十日为将军岳降,必大作社衎之。盖冢墓嘉征发于六月,疑将军甍葬在季夏,而孟秋乃其辰。顾千口及冢旁皆有王氏而不知也,吾村王氏又久亡其谱牒,而踞频山最近。将军里中先贤则以地祀,旱辙祷于龙泉则以功祀,吾祖宗秋报之遗宫则以社祀,是何可泯泯哉?嗟乎!是役也,肇自先太孺人,言犹在耳。时观坐诎,旦夕缓营。今庙貌焕然,而太孺人不及见也。嗟乎!痛哉!是因笃之罪也。夫是因笃之罪也。夫从父林芳、三芳相继不禄,附此以存其劳。而比闾效事者,咸得纪名,并缀迎、降、送神辞三章。其辞曰:
右迎神
频之山,河崔巍。包祋祤,亘埏垓。
山之阳,井庐开。丛云树,窅徘徊。
于维公,降岳来。频之麓,涧之隈。
为秦帅,挺异才。皇攸师,众兢推。
诸王伏,万旅回。望公导,崩负摧。
公所驭,龙之媒。怒衔镳,阊阖排。
持干将,灿斗魁。扬金光,雪皑皑。
旌容容,骑恢恢。纷举幕,神离哉。
发冀阚,归北厓。沛施怙,临其陔。
钦迟公,卬心哀。公遥止,横紫埃。
右降神
于维孟秋,相月之初。练日于朔,爰盈部居。
晨露既降,好风是舒。我黎载实,惟秫及余。
有圃在郊,为场将除。蒸彼农祖,社坛孔愉。
先社伊河,古戎父夫。时宗三后,命族皇闾。
生而知兵,乃奋讦谟。秦有天下,大勋莫如。
汤沐之乡,梓桑之都。公神自天,百代非疏。
公眷乃土,曰枌曰榆。济济渑渑,咸奔厥从。
公起跋马,有膏其车。电发星激,陨黄耀朱。
荆燕骖左,赵魏右驱。飘歘来止,沛哉塞衢。
众嫭绰丽,其颜如荼。震何憺憺,申觞尔娱。
右送神
公临坛宇涧之滨,击钥前除佳哉纷。
厥北有山何嶙峋,辉辉明月爤若银。
中厓挺秀扬浮云,四望群峰列星陈。
虎阜右峙左龙津,争环公宫相氛氲。
公朝发轫渭城闉,午遍六邦皆效珍。
归来公里众诜诜,色皎皎于尝所亲。
聿瞻公衮焕以焞,登庙倚楹昭灵文。
白旄黄钺响然臻,谁其相之公子孙。
蛟螭跽伏鼋鼍训,絷车解骖立且蹲。
堂西伐鼓吹匏埙,铙歌剑舞交骏奔。
盛牡折俎膏芗新,有实盈笾酒盈盆。
明德惟馨黍稷芬,愿公醉饱扃其阍。
公安坐以眺旧村,土阶茅墙同瑶琨。
美莫美兮乡之罇,亲莫亲兮乡之人。
乐莫乐兮难其论,故乡之恩洽人神。
欢留奄夕虞主宾,桂醑椒浆宁足云。
秋飚初肃飔于晨,风马上驰班白麟。
公为我言情孔殷,攀公不得涕沾巾。
拜公之贶秋复春,祁祁甘雨禾蓁蓁。
龙渊杯水荡无琅,润沃我田彰报禋。
参考资料:
1.清光绪十七年樊增祥谭麐纂《富平县志》
2.彭辉皙字版清光绪十七年樊增祥谭麐纂《富平县志》
3.徐朋彪校注版清光绪十七年樊增祥谭麐纂《富平县志》
(倚新虎 整理 2023.12.28)
《富平文联》微信平台刊载 倚新虎 西藏2005年倚新虎:陕西富平人,在西藏戍边23年,历任排、连、营、团级干部,荣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写军事作战论文获全军奖,在军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现任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特聘专家、渭南市政协文史委员、富平县政协特邀文史员等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