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中世纪后期一位重要的密契主义者,他是艾克哈特师长。他最有代表性的观念是提出一种密契主义(Mysticism),在方法上是用一种否定的方式来说明至高的境界,而修养上就是要透过不断的修炼达到忘我入神的境界。
所谓的密契主义强调的是密契经验,它是根据很多人在修养的过程里面达到某种与神明密契合一的境界,它有一种内心的觉悟,好像了解了某些平常不太懂的东西、不太懂的道理,但是又说不出来,也就是不可说。一定要说的话,只能用否定的方式说它不是这个,不是那个。然后在这样的经验之后,一个人会显得更有活力,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启发和改变。
一般讲密契经验的时候有三种比较主要的类型:
第一种是爱的密契主义。它不需要有什么知识背景,只要全心全意真诚地牺牲奉献,帮助别人,很容易发现自我在爱的氛围里达到忘我入神的体会。
第二种是知的密契主义,需要靠理性去认知,加以思考,慎思明辨。这是比较困难的,在表达的时候就经常使用否定的方式,艾克哈特就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种是一元论的密契主义,认为万物本来就是合一的。过去你以为自己有一个个体跟别人不一样,跟万物也不同,这些纯属误会,这个时候误会解除了,就知道原本就是一个整体,这在印度的宗教里面很容易发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帝是什么?艾克哈特所谓的上帝,首先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他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是一切万物的原因和理由,所以不应该称上帝为存在或存在物,因为他是一切万物的来源,最好称他为“理解活动”本身。理解是存在的纯净化,比存在更高层、更高级、更基本。
艾克哈特也明确地说:“只有对上帝可以合宜地说,他是存在、他是一、他是真、他是善。”“存在、一、真、善”这四点在中世纪思想的发展过程里面,尤其到了经院哲学阶段就把它列为上帝的完美的超级表现。
万物的存在可有可无,而上帝是存在本身。我们再说 “一”,万物虽然是多,但这个多是充满变化的,而上帝是整个多的来源和基础,只有他是一,是一个整体,统合的一。接着他是“真”,什么叫真?“真”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凡存在之物皆可以被我们认识,所以存在就是真的一个基础,没有存在的话没有什么真假的问题。他还是“善”,善是我们欲望的对象、欲求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的话,你能够欲求什么东西呢?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所以这四个概念叫做“一、真、善和存在”,是属于上帝的超级属性。
密契经验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心流,在宗教的修行中,很多人念经,祈祷时都会产生一种忘我的心流反应,这种感觉给人一种平安,宁静,满足,忘我的境界,所以很多宗教人士能够那么乐此不疲的念经,祈祷,这是非宗教人士无法理解的原因,因为种种好处没有体验到,只要有过一次美好的体验,那么以后就欲罢不能。
今天读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他说很多人不愿意改变,即使因为一些困境想要改变时,往往也是开始的时候跟打了鸡血似的坚持个几天,但是很快困境解除,改变的欲望就会随之消失,原因就是没有真正体验过改变的美好,所以坚持就很难。
他也自曝了自己的糗事,说自己有很大的拖延症,为此还写了一本书,想彻底改掉自己的拖延症,可是尽管理论和好处写满了一本书,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最后当他想再写一本书关于打败拖延症的时候,他遇到了“爱”,他爱上准备得到的这门“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他每天忙于找资料,收集素材的时候,拖延症就自动消失了,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所爱的事情中,自然心流就会产生,然后所有其他的烦恼就会自动把空间还给了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上。
今天早上我心情就很差,因为Emily期末考试还没考完,就开始跟我说,考完试后要把她的手机要回去,我很郁闷,考试都考不出,那么多知识点没有掌握,现在就开始想着要手机玩,我对她有这样的想法很生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手机不给她,她肯定在家里要大吵大闹,如果手机给她,她就更加不想读书,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什么番茄时间法,什么时间管理都统统没用,整个人都陷入到情绪的海洋,时间在流逝,今天的文章还没写,于是强打起精神写今天的哲学文章,写到这,我觉得一个人无论如何要找的自己热爱做的事情,即使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是自己一想到做这件事情,立刻喜悦之情就能油然而生,甚至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能够达到心流体验,哲学上称作密契经验,那么是化解所有烦恼的理由和原因,它就像是上帝,可以拯救我们。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