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胡适的《容忍与自由》,写的都是他在期刊发表或者学校演讲的内容,每个内容都是解决单一的一个问题。用语非常朴实,道理浅显却不落俗套,另外还穿插了很多胡适的个人经历,引用的名人名事视角也很有趣,叫人读起来很轻松。
特别是读到他在1958年6月5日于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关于大学生如何选择科系的问题,其宗旨为“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现在盲目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会大得多”。
在1958年就能有这样的思想,叫我很佩服。这一思想不仅在大学选科的时候用的上,在我们人生的各个选择难题中都可以用这一标准去衡量。
如何防止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如何防止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追求?
方子一:“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方子二:“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第三个方子是:“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描写的如此生动有趣,形象的解释了人生总得要有一两个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才会变得有趣啊!
“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有了这种心爱的玩意儿,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点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最后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如果我们能认真的做到以上三个要点,那我们的生活还会觉得碌碌无为,还会觉得迷茫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