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只是踩着父母的肩,见识了世间繁华。
昨天看了珍写的《半个猪头》,那种父母与子女之间来来回回的牵绊,被她用平静又真挚的语言描绘的淋漓尽致,瞬间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年少时,父母是我们的天,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如今日渐衰老的他们,对待儿女的反哺却有一丝不忍、心疼、和莫名的感激在里面。
比起他们给我们的,我们在自己忙碌世界里留给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几近微不可言。
看完这篇文章,想起昨天回妈妈那,给她送药时她的复杂心情。闺女关心自己的高兴;进口药会不会很贵的担心;吃了会不会起作用的疑惑;自己小毛病不断的难为情。
药不便宜,也没有多贵,双十一店铺做活动又优惠了不少,我才决定试一试,就是没作用,也不会给妈妈增加多少心理负担。
临走时,妈妈对我说,这一盆白掌我养得最好,你搬到办公室里去吧,我一忙就顾不上它们,家里也没地方放。
我本想拒绝,又把话吞了回去,抱着白掌走了。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温情,文笔有限的我,无法像珍那样把浓浓的情感揉进克制的文字,不动声色的让人想流泪。
02
我没有那个功力,竟然多多少少就有些焦虑起来。
这种焦虑并不是偶然,想想这段时间,简书发文从提前一天改为当天早上,又从早上改到中午,接着自然而然的从中午改到晚上,晚上8点,晚上10点……,实在无法推迟时匆匆而就。
如果不是朋友们的陪伴和吸引,我可能就要撤退了。
很明显自己到达了一个瓶颈期,就像练字一样,刚开始容易看到变化,之后一段时间越看自己的字越丑,老师会说,这是因为你的审美提升了,但是技能的提升还无法与之匹配。
那是说我的写作欣赏水平提升了吗?哈哈,这种事自己心知肚明。
也曾经试过,停下来去读书去积累,能把这些生命中的平凡小事放在一个精致的画框里,但真停下来时,啥也没做好。
03
有人说:面对生活里多数焦虑,关键的解决办法就是行动起来。可是成年人的痛苦,也基本都是由「动不起来」带来的:
想要运动健身,不到半个月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下决心去减肥,可每次到了晚上就屈服于食欲;
说好少发脾气,一看到孩子“贪玩”,气就不打一处来;
想要好好练习写作,可根本没能用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去填充空空的大脑。
书没看多长时间就去刷起了手机,更别提专注的思考了。似乎每次下决心做一些改变,冥冥中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一次又一次把我们拽回原点。
今晚独坐良久,脑海中始终在思索这个问题: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能拥有改变的动力和能力。
以下这些话写给再次动摇的自己。
别贴上“我不行”的标签,忽略自己能做到的某些成功时刻,也就是说不能用「固化思维」困住自己。
不想继续写文和不能深入阅读一样,是因为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写再多看再多也没有别人文章的灵动。
那持续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时候就要及时发现自身资源,破除改变的阻碍。
慢慢来,至少我还有一个忠实的读者,会在我不更文的时候说:”妈妈,今天是咋回事,到现在都没看到你的大作?“
可以给自己定目标,但需要具备肯定、具象、内控这3种要素,了解自己的做事节奏,不盲目要求自己尽可能长时间坚持,或尽可能高的标准输出,渴求完美的结果往往是连完成也做不到了。
学会设置小路标,允许自己用实验者心态去做事,做错了也没关系,还能从头开始新的实验。 与自己和解,促成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持续相遇,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近自己的目标。
或者一切表达的欲望,都源于对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掌控感,请尽力去寻找。
改变自己的想法很棒,努力也很有用,但要想顺利达到目标,需要方法,需要对自己的肯定和爱。
将改变思维彻底内化,用稳定安顿自己。在改变中稳定,在稳定中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