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私的基因》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自私的基因》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作者: 心菲芭比 | 来源:发表于2020-02-23 16:26 被阅读0次

读书总结:《 自私的基因第11—13章》

姓名:姚丽

日期:2020.2.23

一、读书摘要 :

        这个世界有着超乎想象的微妙,微妙到远超生物学家们在陈旧的、过时的,为了物种利益而适应的模型中所能展望到的,这几章就讲了基因的延伸这种微妙性。

二、阅读的新知和感想:思维导图(或文字总结)

        人类也是基因的生存机器之一,但是我们有两个非凡的特征①自觉的预见能力②表现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的能力,这可能都要归功于——文化,即新的复制基因:觅母;

        在“非零和博弈”中,基因之间是宽容的、善良的,而且不记仇,因为好人有好报,共享、互助、合作,能为它带来更多的好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合作才能共赢;

        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使生物体有不同外表与行为,因为这些基因的作用结果——表现型,自然选择会偏爱这些基因。基因的表现型不光只作用于一个生物体内,对另外的生物体甚至都有延伸表现型影响。

       

三、思考题 :

1、文化如何复制?文化与基因的关系?

        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在过去的几百万年中,人类很可能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有亲缘关系的小规模群体中,近亲选择和有利于互相互利他行为的选择,很可能对人类的基因发生过作用,从而形成了我们的许多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新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们一旦诞生在宇宙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足够的世代积累,就有了无限的能力,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规则,逐渐建造出非常复杂的系统,形成一种新型的复制基因,它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文化,生物学家们把它叫做“觅母”。

        就像人类性欲是由基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而文化又能够让人们在社交上需要的情况下抑制自己的性欲,所以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被作为文化机器而被培养的,基因和文化共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

        觅母的传播过程也可以说是模仿的过程,是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在觅母库中进行繁殖,听上去更突出和理解起来更容易的觅母具有更高的生存价值或感染力,比如“上帝”,传播的也就更加的根深蒂固。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样,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认知也是很难的。

 

2、为什么好人终有好报?

        在基因之间的较量中,只有使用善良的(永远不会首先背叛)、宽容的(对过往的恩怨只有短期记忆)、不嫉妒的(高兴和对手同时获得更大的好处)“针锋相对”的策略,与对手打个平手,才能尽可能更高的获得共享分数,和对手同时获益。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活或者是植物动物的生活中,大部分的情况都是非零和博弈,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社会是需要我们共同维护的一个大家庭,我们个人都能够从他的成功中获益,所以即使是自私的基因、自私的人类世界,共享、互助、合作,合作和互助促使社会兴旺发展,才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3、个体生物与基因的矛盾关系是什么?

        很多著名的生物学家在争论自然选择中到底是以“个体生物”做为基础单位还是应该以“基因”为基础单位。他们的矛盾只存在于生物学家们看问题的不同思考方式上。基因是复制因子、是自然选择的基础单位,它不作为,不观察世界,不捕食也从也不从捕食者处逃离,只负责复制;而个体生物是载体,它不负责复制,本身只负责传播复制因子。所以他们两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互相补充同等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私的基因》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wd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