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950757/218f038077dc04df.jpg)
路口转角处,有摊贩占道经营,车辆转弯受到影响,很多驾车的人便会抱怨,甚至骂骂咧咧。小区大门旁,有收废品的三轮车长期占道,不少小区住户对此甚是不满,多次投诉要求物业予以驱赶。楼栋里,有邻居家装,难免会有响声(也可能是噪声),有时电梯里也会因运送装修材料而被弄脏,于是有人咒骂,有人鄙视,有人嫌弃……诸如此类,人们听到到的,都是对一些所谓的“不良行为”的毫不理解、水火不容。
这些情况和现象,当然都有当事者不妥之处,也有影响到他人、有碍观瞻的地方,也存在公民的公德心和综合素质需提升的问题,但总体讲,这些行为并非大坏大恶之举,可以以恰当的方式巧妙提醒、引导和规劝,却不宜以高人一等的心态去训戒、呵斥;可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却不宜过分较真容不下一丝丝杂质;可以以平等的态度去沟通,却不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看低甚至蔑视对方……。生活很艰辛,大家都不易,彼此更宽容一点,社会更和谐一点,或许大家的心情就会更舒畅一点,而不至于总是在抱怨牢骚和焦虑不安之中。
改变上述现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当事方有接受规劝、尽快提升自身素养、增强公德意识的义务,街道、社区、小区的管理也需要商定类似农村的村规民约的行为规范,受影响的业主也应尽可能注意方式方法,多些平等相待,少些言语和行动的刺激,避免激化分歧和矛盾致难以调和,小事搞成纠纷甚至群体对抗事件,等等。
当然,包容和理解必须是有边界和底线的。如果属屡劝不听的,故意斗气制造和扩大矛盾分歧的,恶意利用邻里的善意的,触碰法律法规红线的,则须亮明态度,坚守原则,不能有丝毫退让。
![](https://img.haomeiwen.com/i3950757/ec6439716fea672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