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体验度。
旅游本质是人的活动,根本在人的体验。进入新时代,旅游正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谓“美好生活”的表现。人们在一个地方得到的体验越深,这个地方越易成为“游”的目的地。体验有点状(个体体验)与整体(群体体验)之分,一般而言,它首先表现出鲜明个性化的点状特征。
有研究将游客划分为“潜在游客、初次游客、重复游客”。潜在游客靠特色吸引而变成初次游客——吸引力可能是来自营销宣传,也可能来自亲友推荐或是受某种媒介感染,实质是因他人的体验传递引起共鸣而想去亲身体验。初次游客要变成重复游客——即形成了消费粘性的“回头客”——则离不开“刻骨铭心”的深度体验!“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远方”,其实就是一种深度的人生体验。旅游的功能,就是为世人提供“诗和远方”;旅游的过程,就是在“诗和远方”中的情感融入和升华。
因此,特色旅游开发,首要的是研究如何提升和强化个体体验,让前来的每一个游客“走心”“留心”。潜海的惊奇、攀越的艰辛、露营的惬意、滑翔的欢快、山舍的禅度、农家的乡趣、玻璃栈道的刺激、迪士尼园的狂欢……,玩时放飞心情,游后留下回忆。唯有这些强烈的浸入式体验,才能铭刻于心,才能意犹未尽,才能激发游客延长初次停留、决定再次体验。换言之,游客若不“走心”,市场何以“走量”?!每一个旅游地都应努力建成“来了不想走,走了想再来”的目的地。
但总归而言,个体体验是点状分散的。立足旅游市场开发的角度,需要的是聚合的群体体验。只有形成较大范围的群体体验,资源特色才可能转化为产品特色,产品市场才可能转化为消费市场——个体体验的传递能激发“共鸣点”,而由“共鸣”到“合唱”的群体体验,则可大大激扬“感染力”,这与“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道理是相同的,也与音乐会运动会现场的人们更易调动情绪而激情迸发的道理是相通的。乌镇是一个挖掘游客深度体验、打创特色旅游目的地的成功案例。陈向宏在回顾乌镇从策划到成型再到后来的升级,从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到文化小镇时,反复谈及“是从资源产品和精神形态上制造差异性,生成商业模式,形成竞争壁垒”,这中间起核心支撑作用的,正是“游客的独特体验”。也正是个体的独特体验口口相传而汇集成的“群体体验”,推动着乌镇发展成为今天特色小镇的“样板”和“标杆”。
因此,需要将个体对旅游地的体验、感受和顿悟,以艺术等多种形式予以再现,并以适当的介质和平台进行传播,使其扩散和放大为群体乃至社会的体验。诗词歌赋、影视绘画、运动赛事、节庆活动等,都可成为有效的载体,关键是作品有强烈的冲击力、感染力,或是活动有强烈的仪式感、带入感。一首小诗,能放飞一处景点,如鹳雀楼、黄鹤楼、寒山寺;一曲欢歌,能唱响一方山水,如《刘三姐》之于广西,《月光下的凤尾竹》之于云南,《成都》之于成都;一篇美文,能写火一个地方,如《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岳阳楼记》《赤壁赋》;一张照片,能定格一片秘景,如甘孜新都桥的艳美、阿里札达土林的雄壮、新疆赛里湖的冰泡奇观;一场赛事,能激扬一城活力,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克拉玛依“世界魔鬼城”越野挑战赛……此中案例,数不胜数。近年蓬勃兴起的休闲游、文化体验游、海外游学游等,以及亲子游、家庭游等新兴旅游业态,都是对“体验度”的最佳注解。
体验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性体验。毕竟,任何事物都处于时代的坐标,都需要与时代合拍、随时代起舞。“二老”留下的名胜古迹,虽是由历史而来仍是在现代之中,如果能够注入时代内涵或赋以现代表现形式,将会极大地丰富体验度。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很多景区,都在推行网上预约门票、电子讲解员、声光图像视频等现代管理和叙述方式,让游客在徜徉古迹的同时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和新奇,体验到“阅古”与“揽今”的统一、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而一些从设计理念、采用技术、管理模式、营销手段乃至与游客的互动等全环节、全链条都贯穿现代科技前沿成果的项目,比如,AR、VR体验馆等,不仅给人以炫酷奇幻的感受,还代表未来发展趋向、兼具科技普及功能,其带来的独特体验,尤其得到年轻一代的偏爱。
总的看来,我国旅游消费正在从“购买商品”向“购买体验”转型。据蚂蜂窝旅行网联合银联智惠发布的《中国人的旅游消费账单:全球旅游消费报告2017》显示,2017年1-4月,中国游客境内外购物消费同比下降,但在文娱项目上的消费大幅增加,其中境内人均文娱消费同比增长334%。这一数据支撑着“游客体验”在新时代旅游发展中地位日显重要的基本判断。可以说,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体验度”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越能给人以深度体验、丰富体验的地方,越能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先发之机、占据优势地位。这是大的趋势,也是特色小镇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