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中国诗词大会
春草萋萋寄离情——咏春草古诗词赏析(中)

春草萋萋寄离情——咏春草古诗词赏析(中)

作者: 王传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11:50 被阅读21次
春草萋萋寄离情——咏春草古诗词赏析(中)

春草萋萋寄离情

        ——咏春草古诗词赏析(中)

          王传学

        春草既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离情别绪的载体。在春回大地的时光里,美好的春色总能逗引起怀念故人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最能表达离愁无穷无尽的情思。

        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的春草意象,就寄托了浓郁的离别情思:

        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岁暮兮不自聊,

        蟪蛄鸣兮啾啾。

        这篇作品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是西汉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刘安所作。因为刘安常到长安朝见汉帝,但朝中情况异常险恶,作为他的宾客的淮南小山担心刘安遇害,希望他不要在长安久留,早日归来。宾客们远望刘安离去和将要归来的道路,在明媚的春光里,他迟迟不归,只能望见满目萋萋的春草,思念之情非常急切,从“春草生”到秋天的“蟪蛄鸣”,时光流逝,感情愈烈。诗人把情思融进物象,萋萋的春草凝聚着无限思念。

        自从“春草”在《楚辞·招隐士》中出现以后,春草就和抒发离别相思之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描写别离的诗人对春草这一意象十分钟情,使它成为诗词创作中一个固定的意象,而“王孙”也成为诗人笔下游子的代称。春草意象经常在后世的作品中出现,李商隐曾把这个现象概括为:“见芳草则怨王孙之不归。”(《献河东公启》)绿遍天涯的萋萋芳草将人们的情思引向远方,碧草连天,寄托着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也寄托了送别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以春草为意象抒发离别情思的诗句不胜枚举: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南朝•江淹《别赋》)

        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南朝•谢灵运《悲哉行》)

        像唐代大诗人李白这样乐观飞扬的诗仙,在灞陵边送别的时候也会说: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灞陵送别行》节选)

        冬去春来,莺飞草长,春满人间的时候,春风染绿了萋萋春草。长安往东南三十里的地方有一条灞水,汉文帝陵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叫灞陵。唐朝时的送别,人们出长安东门,都在这里分手。“上有无花之古木,下有伤心之春草”,抬头远观,花还没开上古木枝头,但地上的草已经缭乱,极易引起离别之人的伤心情怀,李白说这叫“伤心之春草”。

        再看唐代诗人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送别诗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时间上将来年的春草表现出来,在当前想到未来,在送别当日就流露出归期难定、离思方深的感情。题为“送别”却又无具体送别情节,以春草为反衬,寓别情于字里,见离愁于行间,似浅实深,意蕴悠长,回味无穷。

        在描写春草意象的诗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非常著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篇写草,用丰满的形象对春草原型进行了全面的演绎和阐释,极写了春草“一岁一枯荣”的亘古不变,“春风吹又生”的生命顽强和“远芳侵古道”的辽阔雄浑,最后又归结到送别这一主题上。它是春草的颂歌,是咏春草的绝唱。

        这是一首以描写春草为背景的送别诗,语词工整优美,情真意挚。大地回春,春草萋萋,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是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又是多么容易令人即目兴感、触景伤怀啊!“萋萋满别情”,在诗人看来,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离愁别恨,这正是诗中歌颂春草的最终意蕴。

        诗人送别的是一个远行的友人。当送别友人来到茫茫古原的时候,但见一片春草萋萋,遍野碧绿,正好触动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眼前景、离别情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首送别的诗篇。古原春草的形象涌现在诗人眼前,留给他的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思索。亘古不变的年年春草在古原上营造出怎样的美的境界?春草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原型,唤起了诗人苍茫天地的空间意识和辽远深厚的历史意识,激起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友情珍贵的人生喟叹。辽阔古原上茫茫春草所构成的雄浑古朴的审美境界,使诗人站在古原上就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出现以来,无数诗人歌咏过的形象又涌现在他的眼前,离别的深情涌上了他的心头。古原春草成为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自古以来,这里上演过多少次送别的场面,多少次悲欢离合的情感抒发。而今诗人又一次来到这里送别友人。“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当友人渐行渐远,消失在野草丛中时,这满眼绿色的春草,饱含、寄托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首诗做到了高度的情景交融,将离别的深情熔铸在对春草的描写之中,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春草意象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春草意象中,由表现别情泛化为表现怀人、思乡。春草将中国传统的“回归”精神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对家园的怀念联结起来,丰富了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李白有一首写思妇怀念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从空间上表现异地的春草引起的两地相思。诗中描写春天的思妇看到秦地的绿桑,遥想远在燕地的丈夫也看到碧丝一般的春草,也一定萌发了盼归的情感。由思妇盼望丈夫归来幻化成丈夫见春草而萌发归家之情,思归情感上升到极致。

        再看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前两联叙说黄鹤楼的神话传说,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慨叹,后两联描绘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一片碧绿,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诗人吊古伤今,抒发了人生失意、思念故乡之情怀。“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极力烘染出诗人的愁绪,引出日暮思归、乡关何处的乡愁。

        南唐后主李煜写的《清平乐》,数字短词,咏出无限长情,故国故人,都在其中: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人走在春景之中,梅花似雪,扑簌簌地落在身上,刚把它扑打掉,一下又落满了。这个场景,如果是内心欢愉的人,不失为闲情雅趣。但是在李后主看来,断肠人眼中的春天都是断肠风景,这些花不惹人喜,而惹人烦,一落到身上他就要掸掉,掸掉后立刻又落满了。“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雁来空空,不衔音信,故国迢迢,归梦难成。满眼唯有春草远远近近,愁绪如织。“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人走多远,草就有多远,愁有多悠长,草就有多绵密……春天的“恨”都是渐渐滋长出来的,它不强烈,不汹涌,但是它缠绕在身上,牵绊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再看那个以“吹皱一池春水”(《谒金门》)闻名的五代词人冯延巳,在《南乡子》中写的春草: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词中借春草写少妇怀春之情。她终日妆楼独处,被浓烟细雨所包围,心情压抑。可是到了梦境里,她却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然而梦醒之后,痛苦又缠绕着她的灵魂。读完全词,回顾首句,便知词人笔下所写的离恨确是像芳草一样,一天一天在增长,草长一分,恨长一寸,而那丝丝细雨,既是在浇灌芳草,也是在浇愁浇恨。首句“细雨湿流光”,妙造自然。“细雨”,描其丝丝之形;“流光”,绘其闪动之状。两者以“湿”来穿针引线,构成了一幅风景画。你看,丝丝细雨,落在芳草地上,微风吹过,草上闪动阵阵白光,好似在流动一般。说它景色如画,但图画不能显其动;说它声韵似乐,但音乐难以摹其形。物象与情韵竟结合得如此之妙,令人叹赏不已!怪不得宋人周文璞对此句评道:“《花间集》只有五字绝佳:‘细雨湿流光’,景意俱微妙。”(宋•张端义《贵耳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说此五字“能摄春草之魂”。

        宋代词人秦观《八六子》中的一片春草,述尽离别相思之情: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此词写词人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宋神宗元丰年间,秦观在扬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一帘幽梦,十里柔情,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归来途中,独倚危亭,回头一望,芳草连天,好似无边的离恨。以芳草喻愁,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这里词人却用“刬尽还生”四字把它强化到极点,因此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恋人分别了。往日的欢娱,变成了流水;断了的琴弦,何时能续上?面对片片飞花、蒙蒙残雨,他几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时,恼人的黄鹂又在耳边叫了起来。打起黄鹂儿,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烦极了!

        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词人善于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来传达自己伤感、迷惘的意绪。在这首词中,上片以“萋萋刬尽还生”的芳草写离恨,使人感到词人的离别之恨就像原上之草,春风吹又生,生生不灭。为何如此呢?词的下片创设了三个情境告诉我们个中之由:“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欢娱都随流水而去,“素弦声断,翠绡香减”,词人对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无奈溢于言表,此其一;其二是离别之时情境的渲染,“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词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伤感之情,意蕴十分丰富,是极妙的景语。其三,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急转直下,声情并茂。“销凝之时,黄鹂又啼数声”,一“又”字,既与起笔“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遥相呼应,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二种情境,真可谓意蕴境中,韵逸言外,凄楚伤感之思自在其中。词人就是这样善于用画面说话,举重若轻,寄凝重之思于轻灵的笔触之中,如游龙飞空,似春风拂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草萋萋寄离情——咏春草古诗词赏析(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bx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