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系统之美》读后感

《系统之美》读后感

作者: 夫礼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6-22 14:10 被阅读0次

关于本书,笔者已经忘记当初是基于何种缘由买下它的?甚至都已经遗忘了是如何知道其存在的。

概述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共七章,将近三百页,就笔者阅读过的书籍里来说算不上厚,但就内容而言,尤其是初次接触到类似概念的读者,阅读起来还是有着一定难度的。对于这本书中的内容,读者一定要跟上作者的表述,跳出对于细节的纠结,站在一个高维度上,以系统性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问题。

对于本书,要说完全看不懂,倒也不至于;但说完全理解了书中的中心思想那也肯定是痴人说梦,加之知与行之间巨大的鸿沟,笔者注定离书中提及的境界差之万里。因此本文更像是一篇读后笔记,而不似标题里提及的读后感。

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对于一个系统而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对于构成系统的三大要件——要素,内在联系,目标,其中目标才是根本,是最重要的;而我们最关注的要素对系统的影响反而是最小的,毕竟由一堆毫无联系的随机体组合而成的事物不能称之为系统。我们应该将注意力由要素转移到更加重要的联系和目标上来。

系统中存在多个个体目标和一个总体目标,成功的系统是能够实现个体目标和系统总体目标的一致性。系统管理者一定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偏颇任意一方都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性急剧升高甚至毁灭。

存量和流量的存在导致系统存在天然的系统改变效果显示的滞后性,以及相伴而生的系统稳定性。这里的存量非常类似于软件研发里队列的概念,它使得资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速率差异,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也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存量调节机制,系统思考着需要将世界视为各种"反馈过程"的组合。

常见的反馈回路有诸如:

  1. 保持存量稳定的调节回路。该回路会力图消除变化对于系统的影响,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典型例子就是滚烫的开水在常温下慢慢冷却)。
  2. 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态势,"滚雪球"式的增强回路。该回路会强化系统原有的变化态势。造成类似"强者恒强"的状况。

本部分主要是介绍一下系统思考领域里的一些基础名词和概念,并给出几个由现实场景简化而来的模型说明,阐述以加深相关概念,为之后的章节作铺垫。

系统思考与我们

该部分包含三个章节,分别为系统之美,系统之奇,系统之危和机。

在系统之美一章中,作者分别介绍了系统的三大特征——适应力,自组织,层次性。这三大特征使得系统运作得如此精妙,各种机能和谐运行。

适应力的存在使得系统可以正常地发挥和维持各种功能;而自组织使系统自身结构更为复杂,甚至由此演变成全新的结构,发展出全新的行为模式;最后的层次性是在系统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中,系统天然生成的生成一定的层次或层次性的特征,例如一个大系统通过是由一个个自洽的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关于这一点笔者不禁想到自身所从事的软件开发里的Layer System概念,几乎异曲同工之妙。

在系统之奇一章中,作者分别针对表象,非线性,边界,限制因素,时间延迟,有限理性进行了阐述,系统地说明了这六大障碍对于我们认识系统本质,认清世界时带来的困扰,帮助我们避免在陷入类似问题时候的急躁情绪。

最后的系统之危与机一章,作者分别描述了系统相关的八大陷阱以及相应的对策,其中诸如公地悲剧,竞争升级(比如军备竞赛),富者愈富等等都是我们非常耳熟能详的专有理论名词。而本书中,作者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释,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改变系统

经过前面两大部分,共五章的铺垫和讨论,我们终于迎来最后的部分,也是核心部分——改变系统。这也是我们会如此看重并一再试图认清系统本质的目的。

本部分作者非别从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与系统共存以及变革系统。

  1. 与系统共舞的15大生存法则要求我们全面认识系统;秉承开放的心态面对问题;与系统中的其他人充分交流沟通;关注主要目标;让决策尽量具有快速反馈功能;思考系统问题要从全局出发;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认清系统的复杂性;多多考虑长远利益;不拘泥于现有框架;保持既有标准,不轻易降低。
  2. 系统变革方面,作者共列举了12种变革方式,并将它们按影响程度由低到高分别进行了讲解,从数字,缓冲器,存量,到最高级别的社会范式,超越范式,它们所带来的影响依次增加,与之匹配的对其进行改变的难度也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

最后

纵观全书,作者一再提醒读者系统是复杂的,非线性的,不可预测的,就像科学本身,从量子理论到模糊数学,都会引导我们走入无法回避的不可预测性中。但作者也乐观地提出——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系统,但我们可以与系统共舞,以谋求彼此之前和谐发展。

也正是因为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动态性,小到个人,大到一个组织或国家,都要建立起"学习"的概念,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与系统的协调,跟上系统变化的步伐,这也和现在被推崇的"学习型组织"相契合。而且本身的作者恰恰也正是"学习型组织之父"的老师。

既然是学习,必然伴随着暂时的失误,作者在本书的第254页专门针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力求消除读者的顾虑,坦然面对问题。

最后,以笔者自身而言,随着阅历的增长,也愈加觉得就像《人月神话》 越来越觉得,系统里的问题,单拉出来都不是问题,但它们搅和在一起,系统内的相关人员就会产生一种陷入焦油坑的感觉。重新认识系统,了解其基本特征,认清基本规律,保持学习的心态,也许这才是我们能够与之和谐共处的唯一途径吧。


《系统之美》

相关文章

  • 《系统之美》读后感

    关于本书,笔者已经忘记当初是基于何种缘由买下它的?甚至都已经遗忘了是如何知道其存在的。 概述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

  • 系统之美读后感

    所谓系统就是内在连接,外部整体。人在系统面前也只是一个要素。所以对一个系统来说。 比如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

  • 《系统之美》读后感

    这两天看了《系统之美》, 我没想到这本书这么早进入我的已读书单。 因为在看其它书的过程中,它有很多次被提到。 以至...

  • 系统之美读后感

    最近在阅读是系统之美这本书,目前读到了第1章。我现在来讲述一下,我第1章还记得的内容。 第1章它主要讲了系统的基本...

  • 《系统之美》读后感

    三天时间啃完了《系统之美》这本书,虽然它的内容有些枯燥晦涩,还是让我相见恨晚。 我大学时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蒋勋破解莫奈(或梵高)之美》的读后感

  • 2018-03-16

    系统之美

  • 对于系统学习

    记书名:《系统之美》《系统思考》

  • 《系统之美》读后感随笔

    系统式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从全局视角考虑问题,捕捉要素、连接以及功能性构建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管理学的“杠杆解”...

  • 《系统之美》读后感1

    系统是一门学问,这次拜读大师的书,了解关于系统的知识。 一个系统的构成包括三部分: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比如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系统之美》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gp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