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就带有悲剧的色彩
记得偶然间看到弘一法师的遗笔:悲欣交集
当时一看觉得甚是疑惑,通常来说都是悲喜交集,为何说道是“悲欣交集”,直到后来才慢慢明悟。
悲是常态,因为悲的常态,才有欣,相比较“喜”,欣其实带有内敛的性质,更加淡然,或者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而不是一味的喜,过了这个劲头,物极必反,悲就来了。所以将这一抹小确幸存在心中,才是生活积极的意义。
说来也是自己愚笨,看了两年的《锁麟囊》才知道它是个喜剧,但是说是悲剧也不为过,因为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悲到极处也就是喜剧了。一直觉得京剧艺术的魅力是带给人美的享受同时宣扬了积极的价值观,之所以觉得京剧的美,大概是因为唱词能和自己的经历相结合,就拿《春秋亭外风雨暴》这一折来说,“人情冷暖凭天造,谁能移动她半分毫”年岁渐长愈发觉得这句话实在太为精辟了。
人是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起初听不来李世济先生唱的版本,总觉得这个“薛小姐”和程派相去甚远,但是后来突然意识到,京剧本质上也是用唱腔、动作等来刻画人物形象,而李世济先生的“薛小姐”显得生动活泼,生性傲强,同样是《一霎时》听新艳秋先生和王吟秋先生的,总会听出一种大家小姐的幽怨,李世济也同样唱出了程派的精髓,但更多的可能是“不甘”。京剧艺术的魅力在于包容性,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或强或弱,或刚或柔,这一切都是基于演员的经历。
常说成长是极为痛苦和残酷的,成长是同时做着加法和减法,究竟是收获大于失去,还是失去大于收获,这就取决于个人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是失去大于收获,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天真。在社会这个大泥潭中,把自己锻炼的百毒不侵,一遍庆幸,一遍叹息。在二十刚出头的年纪,突然被人说成熟,实在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应该反省。幸运的是可以避免因为年少无知而犯的错,反省的是少了那种少年该有的活力和动感。准确来说中国是一个不提倡犯错的国家,说起来很矛盾,明明,中国人以中庸之道作为标杆,却不允许犯错。上高中时不准玩手机、不准谈恋爱,生怕耽误学习,甚至到了上大学还要按照父母的经验和观点去半强迫式地报学校报专业,生怕因为专业不对口而错失就业机会。后来,父母这样做没有错,只是没有对,趁着年轻可以多尝试人生中不同的风景,不管对错,不管好坏,年轻的好处就是允许犯错,至少以后知道该怎么做,但是不提倡刻意去犯错。每一次错误和经历都是人生一次宝贵的财富,从未体验过卑微,怎么知道努力挣得尊严,从未尝过辛酸,何尝知道幸福。成长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否定,一次次重新确立,把不同的风味混入,等时间吹过,自然别有滋味。
怕年华流水春去渺我常常说,现在我的状态挺无奈的,高不成低不就,因为年纪或者是心态的问题。想要像孩子那样简单的开心生活,已经是不可能的。小的时候开心可能只是买了喜欢的玩具,而现在越来越难以开心,前几天还和朋友说,对于现在的我,开心的事情大概就是打牌时候摸到一手炸了,以前是穷开心,现在是难开心。
当迈步往前走时,发现已经回不了头了,尽管步步荆棘,只能混合着泥土和血水,咬牙叹息前行。话又说回来,其实要回头也是容易,但是回头草是真的难吃!
好吧,生活还是要继续,饭是要吃的,就也要喝,希望匆匆忙忙的旅途上,换了衣衫还是旧时模样。
怕年华流水春去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