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
驴得水——一部小人物的异化史

驴得水——一部小人物的异化史

作者: 陌上青草青 | 来源:发表于2016-12-26 23:18 被阅读31次

    《驴得水》看到最后落幕,最心疼的是一蔓。这世上,她最不想被人管束,自由是这个女人毕生的追求,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被禁锢在屋子里。那个剥蒜都能唱得那么美的女子啊,为了自由可以放弃西南联大助教这个体面又安逸的工作,理由是“昆明有雪吗”。在精神失常的日子里,校长为了她的安全,嘱咐她在屋里为学生做校服,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出门。她真的做到了,自杀前完成了所有的校服,完成了在这世上走一遭的最后仪式。

    她实在是一个太清醒的人,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太懂得别人需要什么。她希望能糊涂生活,并把这种不过问世事的态度看作为追求自由,以此来麻痹自己敏感的神经。远离城市,远离熟悉的灯红酒绿,她的心确实得到了休息。在外人眼里,她是一个放荡的女人,但是没关系,她活得开心就好,乱世漂浮,为何还要让自己更卑微?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经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有担当的文人意识到国民素质急需提高,于是,以陶行知等为首的知识分子兴起了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大体上,《驴得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但是故事设置在1942年,正是中日战争相持阶段,民不聊生。电影开篇就借裴魁山的口说出了故事背景——在农村进行乡村教育实验,是为了改变中国农民的贪愚弱私。当时但凡稍微有点理想的文化人都把扶助文化视为己任,而孙校长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因此不管中间经历怎样的波折,孙校长都一直将保住学校视为最后的信念。

    这是一部黑色喜剧讽刺电影,浓浓的讽刺意味贯穿全集。而在略带诙谐的背景音乐中人物一步步走向命运设定的结局,每个人都按命运安排好的角色扮演着。人物设置倒也简单,不外乎校长、一蔓、裴魁山、铁男、铁匠和教育部特派员。这其中,转变最大的非裴魁山莫属,这个人设有私心但是非分明,真实的有文化的小市民形象。从最初愿意为了奖学金捐助一个月工资到最后唯钱是从,哪怕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依然记得那一沓钱,这中间当然由于和一蔓的情感纠葛导致了性情大变,但人性的本质何如,谁也说不清,即使没有一蔓,估计最终也会走上这条路。最讽刺的是,一蔓被逼剪了头发后,曾经说“我喜欢你”的裴魁山竟然没有半分心疼,人心如此善变从中也能窥得一二。

    其次要说说教育部特派员。这部电影把民国教育部讽刺得彻底,一个级别如此高的教育部特派员,不仅不通英语,更连国文都能让人笑掉大牙。从出场开始,就一直担当着整部电影的小丑角色——还没到学校视察就高原反应(公子哥做派)、把“富丽堂皇”说成“堂而皇之”(没文化)、不同英语非说自己英国留学归来(要面子、虚伪)。人性中的阴暗面几乎都在这个特派员身上轮番上演。

    铁匠也在一步步异化。从最初的单纯快乐到欲望膨胀——不管方式如何,一心想要去美国。这是小人物的挣扎,一步步被环境推向极端。体育老师铁男也从做事莽撞变为心思缜密。

    每个人都在改变,唯有孙校长,仍然可笑地坚持着他所谓的乡村教育实验。中国古语有云:没有金刚器,不揽瓷器活。孙校长是中国文人的缩影,不能否认,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明形势,也没有经营管理才能,盲目地想凭着一点微博学识来拯救中国,可惜,拯救的只是教育部和某些官员的钱包。

    清醒的人都走了,留下的,只是冥顽不灵假装坚持梦想的行尸走肉!

    a fa-re�v�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驴得水——一部小人物的异化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js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