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小孩子都几乎每个小孩子都经历过叛逆期,在此期间他们不听话,喜欢跟大人对着干,让家长很头疼,因此一说到孩子的叛逆行为,很多家长都会把它与不当行为等同起来,会在第一时间去纠正他,想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做法。可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孩子的叛逆行为并没有减少,有时反而会变本加厉,为什么会这样呢?
事实上,孩子的叛逆行为并不都是不当行为,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孩子出现了所谓不当行为,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缺乏知识,意识或技能而出现的不熟练行为,以及与其年龄相称的发展适应性行为,或是因为失望情绪失控而产生的行为而已。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拍着手兴奋的朝着某个方向走去,却被一把抱回来,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去挣脱大人的手想往前走却再次被抱回来,最后大人终于失去耐心,对着孩子屁股狠狠打几下,孩子伤心得大哭起来。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这样的行为就是不当行为,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安安静静的呆在大人身边,至少是可以在保护范围内的,而不是完全不管不顾的到处乱走,这样不仅让大人感觉很累,孩子自己也很危险,于是他们不断的阻止孩子直到最后失去耐心,啪啪打几下,即使发泄愤怒,也是希望孩子从中得到教训。
孩子挨打之后觉得又生气又委屈又困惑,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为对于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而言,走路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与自豪的事情,他发现自己不用借助别人就可以移动了,于是好奇的走向四周这个全新的世界,享受走路带来的成就感,当家长一次一次把她抱回原地之后,他意识到大人似乎不喜欢他这样,但是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他实在是太兴奋,太享受走动的过程了。所以他继续不顾一切的向前走着,他没法清楚的告诉大人:”我只是觉得走路好玩,我想到处走走。”他所能做的就是用大人看起来更加叛逆的行为来表达他的情绪需求,他用力推开大人的手,大声哭叫,甚至就地打滚,大人看到这一场景就更加断定这孩子太叛逆,太不听话了,我得继续教训他,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觉得特别心碎,孩子那么小,那么需要理解和帮助,需要大人拉着她的手一起去探索世界,却被无情的阻止打断并接受惩罚,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打击和伤害,而这样的伤害却来自最爱的父母对自己的不了解。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多了解孩子每个阶段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知道孩子某些不当行为,只是他们的一些适龄行为,并不是故意要跟你对着干。
当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四处乱走时,请耐着自己的性子,在可以保护的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让他勇敢的去探索,或者轻轻地拉着孩子的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跟着它走,必要的时候,你还可以当一个解说员告诉他,所到之处遇见的小花小草小动物人或者故事相比起,因为不了解而强行阻止孩子,这是多么温暖的画面。
再比如一个刚学会写字的孩子,总是把字写到格子外,作业本被他搞得一塌糊涂,这时家长可能会发火:”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字要写小点,不要太用力你看又把本儿戳破了!”
孩子在一旁觉得很委屈,他用尽了自己的全力想把字写好,可是他的小肌肉协调能力还不是很强,把握不好,力度精细动作还不够好,没办法把字写进格子里,这时孩子的行为并不是不当行为,而是缺乏技能的行为,所以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左问朋友,又问老师,孩子怎么写不好字呢?怎么办呢?而是应该耐下心来花时间陪孩子练练写字的技能或者进行一些小肌肉的锻炼。
孩子的行为像一座冰山,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行为的表面,只是浮在海面上,冰山一角,而孩子行为背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有着什么样的信念,他们追寻的是怎样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却是隐藏在海面下更大的部分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行为了解得越多,发展规律了解得越多,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就会有效,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孩子因为感觉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失望行为,有更多的了解,家长应该明白,如果真的存在问题,了解原因才能真正的对症下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