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
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概念,即所谓概念决定体验。本文通过作者在机关部门的短期工作体验总结,着重为大家提出“程序正义”这一概念。这个概念对部门机构工作者和办事者都有一定意义,为大家理解事务部门工作特点提供了一种视角和理解方式。也帮助您获得正确的体验。
2.案例分析
小A是政府机构的一名办事员,他刚来机构不久,正在逐渐熟悉一些事务的办理程序。
小Y是基层的一名普通群众,他很少办理事务,最近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比较着急,于是他费了很大周折才抽出空来到机关办事。小Y是笃信人情社会的道理的。
小A需要办理的事务程序我们设定为
办事程序模型这4份材料包括:个人申请,情况说明,申报表,审核表。4份签字包括:本人签字,经办人签字,部门所在领导签字,单位1号领导签字。3个公章分别是三个不同部门的公章。
小Y的四份材料缺少一份,即情况说明,他赶到机关希望小A助理帮助他解决问题,小A刚来机关,一看东西不全,不好意思,没办法受理啊。小Y软磨硬泡,最终说服了小A帮他。
小A本着善良待人的态度,看了一眼手头的四份未完成工作,还是答应了帮他,缺少情况说明,小A帮着小Y跑到其他部门解释,盖了章,小A嘱咐小Y尽快把情况说明补齐,小Y拿着材料点头答应。随后小Y找到小A部门领导,拿着几份材料想把字签了,并说是小Y让他来的。部门领导一看,材料都不齐,这章是怎么盖的。于是把小Y叫过来狠狠批评了一顿。
小A一边加班做着那四份手里的工作,一边回想,真不该帮小Y这个人啊,太自私,回头就把自己卖了。面对领导责骂,额外的加班,小A瞬间觉得无比委屈。
分析:我们回头看看这一案例,小Y没有按照程序办事,小A知道程序,没有维护程序的正当性,因此最后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尽管小A是出于好心帮助别人,最终却没有做成好事,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
3.程序正义
所谓程序正义,对当事者(小Y)而言是遵守程序规定办理事务的正确态度,对经办人(小A)而言,是维护程序执行运转的必要做法。
我们总是缺少一种契约精神,总是希望走捷径,搞特殊。我们这种希望其实来自于,生活中总是有人在走捷径,搞特殊,这是人类社会几乎无法避免的问题。很多时候,办事者就是被简单的区分为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这一点相当普遍,那些心里总是装着“人情”的人,想方设法的想按照内部人员的方式办事,形成了“走、跑、要、送”的众生世相,内部人员也在这种风气下,形成了“吃、拿、卡、要”的行事风格。不过这种错误的现象,在十八大以来,已经得到了遏制和改变。但是人们心底里“找人办事”的想法没有变,“熟人好办事”的事实也没有变。
很多人是第一次去办事的,他们对办事程序真的是一无所知,所以让他们经过正确的程序去办理事务,既是对办事程序的一次教学,也是维持社会公平高效的一种手段。我们在生活中,不乏看到许多不懂程序的人,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不熟悉办事程序,那么他们就会把第一次通过走捷径获得的办事程序当做“正确的程序”来认知和使用。我父亲在县城医院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劝自己家里人,熟人也好,一定要带着他们走过一遍正常程序,否则一来他们会形成错误认知,二来他们不会领情,他们并不知道你带着他们走过的内部通道,究竟省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话说回来,我们作为机构的一员,是有义务维护程序的正常运行的,这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公平。程序正义,人人有责。
4.积极的程序正义与消极的程序正义
在产生“程序正义”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其实我一直在类比算法、程序这些概念,然而放在社会生活里,我发现其实因为多了“人”这个因素,程序开始变得复杂了。
在最初进入机关工作的一段时间里,我自己感觉非常疲惫,精神上很紧张,因为不断的有通知,有文件需要落实,不断的有材料需要提供,不断的有会在部署工作,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为什么当初主观体验上那么辛苦?
现在看来,我算是逐渐适应了,和周围那些干了一段时间适应的人一样,我们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出了改变,使得自身在现有环境中可以完成基本生命活动,可以进一步追求个体幸福。
可笑的是,没有人关心这种“适应”下发生的改变究竟是什么?甚至还有的人,只看到了表面,觉得是能力提高,或者是个性成熟,其实全然不是这样。
最大的改变,概括起来,叫做“个人情感剥离”。
将个人情感从工作中完全剥离,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放下内心巨大的心理负担,我们讲“油泥鳅”、“老油条”,说的就是这种人,就是你一拳打过去,就像手打进泥里一样,表面上出来一个坑,其实里面水波不惊。
我在成都实习的老师给我描述过,到他们那里进修的基层军医,就是这样的状态。不管你说什么,他们都是和颜悦色,但是就是啥都不干,他们已经被骂惯了,被骗怕了,被吓傻了,被忽悠过了,你说什么他们都可以信,也都可以不信,那是一种“看破红尘”,一种可怕的对人世的失望。
我举的例子,是“个人情感剥离”的一个极端表现。
其实解释起来,所谓个人情感剥离,就是按照程序办理事务,全然不顾后果和效果,依法依章,刀枪不入。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工作,就是将责任落实到程序上。
比如,传达上级通知,按照通知要求,逐级传达,明确责任人,明确责任事项,明确时限,定下检查日期,传达者就从程序上完成了整件工作的一半,另一半,是对通知落实的检查。
我们可以举一个医疗领域的例子,尽管医疗领域并不是很恰当,比如危重病人送急诊抢救,医生按照程序,止血,检查,叫会诊,做手术,甚至手术过程非常完美,最后病人死掉了,死于他本身的基础心脏疾病,医生做了所有正确的事,医疗的结果也正确,可是病人死掉的事实这个结果,却赤裸裸地告诉我们,正确的程序并不一定导致正确的结果。
因此,我产生了“积极的程序正义”和“消极的程序正义”的概念。
积极的程序正义,就是维护和捍卫契约精神,保障大众的平等利益,同时注意事件本身的后果,比如我们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我们办事中的细心解释。
消极的程序正义,就是完全按照程序办事,对后果表现出不管,不问,无责的态度,这样其实也是无可厚非,因为程序上无过失。这里不举例子了,我想去银行,政府,机关办过事的人都体验过。
5.程序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这样看待管理岗位与技术岗位,在一个机构中,技术岗位是具体做事,相当于螺丝钉,螺母,锤子,扳手,而管理岗位是决定怎么去做,相当于在处理螺丝钉,螺母,锤子和扳手的使用。
由于很多技术岗位的人感受到管理岗位的外行和瞎指挥,却又不喜欢到管理岗位,而管理岗位经常由外行人来担任,造成了瞎指挥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机构运行矛盾重重,困难不断从内部产生。
另外,一个运行中的程序,是很难发现自身的不完美和错误的,只有它运行一段时间,并且有其他程序检测时才会被注意到。所以,我们会发现运行中许许多多的问题,看到机制,体制中如此多的弊病,积习,潜规则。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刚刚产生的程序,可以被宣传的很好,可以被论证的很好,但是它需要的更多的是在运行中的“自我知觉”,并且有人凭着“机构的自知之明”去改进程序,修正错误,才能保持程序的良性循环。
后记
本文所记均为原创,来源于笔者平时思考和感悟,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有内行或理论知晓更好的观点的,希望在下方留言,所记所感难以全面,感谢您的阅读。
机关杂谈(五)——程序正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