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的兴趣爱好算是比较杂的,看书、写字、看电影、听音乐、唱歌、旅行、发呆等。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没有什么太特别的爱好。
不过对于看书,这么多年来我是一直坚持的。所以家里藏书颇丰,一天不看书,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颇有点“一日不书,万事荒芜”的感觉。
但对于写字,我往往都追求完美(据说是处女座的共性)。总想着写出来的文字,要够一定的长度,有一定的深度,最好能“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于是,往往不超过1000字的日记不算日记,不超过1500字的文字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分享。
这样一来,写字就变成了一种负担,坐在电脑前就顿觉压力山大。而且总觉得有各种工作烦事和生活琐事侵扰,让自己不得不在“中断,继续,继续,中断”里往复循环。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过程,任何成绩的取得,都需要慢慢地积累。而且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质量也肯定会在不断的坚持和完成中提高。
谁说写日记就得千字以上?很多名人伟人,写的只不过寥寥数语,记的也不全是什么大事。何必一定要追求“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微博上的大V大咖们,最长的言论都不超过140字,照样引领舆论,鼓动风潮。
正所谓磨杵成针、水滴石穿,凡事贵在坚持!哪怕像蜗牛那样一点点地往上爬,坚持下去总会达到该有的高度。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也能久久为功,无远弗届!
贰
有一天在去吃早餐的路上,我看到一个粉红色的小书包孤零零地躺在泥水地里,被偶尔疾驰而过的车子“跨”了过去,幸亏轮子没有碾压。
看看四周也没有回来要找的人,我把车停靠路边,走过去把沾满泥水的书包捡了起来。
这是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书包,看来是粗心的家长在骑电动车时不小心掉落下来的。东西掉了也不循着原路回来找找,这家长也是够心大的。
我按照书包上标注的幼儿园电话打了过去,但是没有人接。只好打开了书包,看看有没有别的联系方式。但是里面除了一件小孩的衣服,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吃了早餐后我把书包拿回了单位的门卫室。也恰好在这时, 刚才拨打的那个电话回拨过来了,说是幼儿园的老师。我告诉对方,书包放在我们单位的门卫室,叫她通知家属过来拿。
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大事要忙。这样的一件小事,很多人都不屑于去做。要不,如果早有人捡起来,书包也不会浑身脏兮兮的了。
原本也就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现在我去做了,还写了出来,也不是说自己有多么的品德高尚。但是一心向善,也不能不算是自己的一种追求。
但觉得自己在善言善行这方面做得还是太少了,我之所以要写下来,更多的就是要鼓励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如是交待,意思是让刘禅不要轻视小事,因为“小”中有大(只是阿斗是永远扶不起来的)。
“善小”不是“不足道”的,“善小”也含有“大义”,每日一件“小小”的善行,也足以广结善缘,终成大德。
关于积德行善,最著名的故事,恐怕莫过于明人袁了凡。他正是通过日行一善,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并没有让自己的命运循着算命先生的预言去走。
袁了凡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了一本叫《了凡四训》的小书,以警示和教育后人。大家有兴趣不妨买来一看,或许你看了也会有一番感悟,从而也决定要一心向善。
叁
平时领导训话,师长劝诫,朋友赠言,都说我们格局要大,时时要具备大局意识,需要如此这般等。
但为什么强调来强调去,就是落不到实处,改变不了现状呢?可能正是因为期望过大,话说得太过,让我们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做事当然要顾全大局,不能斤斤计较于小的地方。但小处也要注意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些看似很小的、不相干的事,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出现大纰漏。
庄子就说过:“飓风起于萍末”。个人也好,家庭也好,社会、国家、天下事都是一样,如果小事不在乎,则大问题都出在小事上。因为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
因此,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有行动,哪怕行动再小,也比你整天坐着浮想联翩强百倍倍千倍。
只想不做,光说不练之人,甚至都比不上那些只追求简单快乐之人。他们天天吃喝玩乐,也算是为自己的小目标有所行动了,最少也达成了感官快乐的目的。
如果一心想有大作为,却从来不行动,那只能碌碌无为,遗憾终身。我们无论如何都应该先跨出去,即使步履慢如乌龟,一步两步三步坚持走下去,也必定会到达终点。
无论是小到家庭组建,大到国家建设,都得分步实施,聚少成多,积小致巨,这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同样,社会的发展进程,个人的成长道路,也得一步步往前走,急不得,快不了。所以,也才有小即是大、慢即是快的说法。
千古完人曾国藩就曾经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调我们无论拥有多么宏大的志愿,多么巨大的目标,都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自己也正是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做起,不急不躁,才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
所以,王健林也建议我们要先确立一亿的“小目标”,不要盲目贪大,一开始就百亿千亿的(呵呵)。
肆
关于用小行动实现大目标,用小改变实现大变革的问题,在国际知名行为心理学家希思兄弟的畅销书《瞬变》里就列举了很多例子。
1990年,杰里·斯特宁效力于帮助弱势儿童的国际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越南政府邀请救助儿童会协助改善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因为所有的研究报告普遍认为,营养不良是一系列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卫生状况差、生活贫困,清洁饮用水缺乏,农村居民往往不重视补充营养等。
在斯特宁看来,如果从这条思路入手,就得先消灭贫困、净化饮用水、建立卫生系统等,那么解决营养不良问题就遥遥无期了。何况他只有6个月的时间,而且几乎一文不名,还没有什么可用的资金。
斯特宁决定花最少的钱和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策略是找到当地社区里的亮点,也就是值得他人效仿的成功做法。
于是他就在村落里找到一些亮点家庭,他发现,那些家庭的孩子之所以营养正常,并不是比别家多吃了什么营养品,而是日常食材的搭配和饮食习惯,而这些食材普通家庭都很容易找到。
于是斯特宁让其他的家庭也学习这些家庭,慢慢让他们养成了类似的烹调和饮食习惯。在他抵达越南村庄6个月后,当地65%的儿童营养问题得到改善,并且继续保持下去。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咱们中国人通常所说的“四两拨千斤”。
这样的案例在书中还有很多,无论是医疗卫生、企业运营、还是家庭生活都涵盖到。问题的规模和解决办法的规模全然不成比例,那就是:问题大,办法小。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肯定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当一件事情难到都不懂如何下手,偶尔变换一下思路,也许就能豁然开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希思兄弟在书中提出,方向不明是改变的大敌,想要成功改变,就必须把模糊不清的大目标转化为具体实在的小行为。
缩小改变的幅度,让改变小到可以轻松取胜的程度,就容易扭转局面。例如,当你觉得被巨大的恐惧笼罩着,可能你只需打扫干净一间屋子,偿清一笔债务,心中的恐惧感便会逐步消失,进程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快。反之,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改变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改变不是某个时刻,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引领这个过程,你只需一点点去坚持行动。
尼采也说过,让我们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就好。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是通过今天的努力,就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