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赤水河,与泸州市合江九支隔河相望的便是属于贵州省的赤水市了,市因河而得名。因去年在赤水河边工作过,闻名中外的郎酒基地与贵州的习酒基地也是这么隔河相望,心中便有了进一步了解赤水河的想法。
赤水河因河内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河的源头在云南省镇雄县场坝镇豆戛寨山菁,东流至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梯子岩、水量增大,经贵州省毕节市的七星关区、金沙县与四川省叙永县、古蔺县边界,进入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经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入江,所以赤水河的终点是合江县,合江也因此得名。赤水河全长共444.5公里。
从赤水市往四洞沟景区,沿途午饭时看到了“大同古镇”的牌坊,相约不如偶遇,沿古镇走一遭又何妨。60岁以上的老人免票,60岁以下的成人票10元。不由犯了嘀咕:逛过那么多古镇,需买门票的这可是第一家。
沿着古镇前行,右边感受到的是古镇的清静、优雅,左边是奔流不息的大同河,古镇沿着山脚下的大同河而建,大同河是赤水河的分支,因头天晚上的大雨,河水更显混浊。
很难想象只有我们一行人游览的古镇在70年前曾经达到繁荣的顶点。半山腰的镇子下,沿河用红石砌成的码头很有规模,当时码头上常常停泊着载满货物的商船。这些船多从下游运来布匹、花纱以及川黔两地所需洋广杂货,以及川黔边境内由旱路而来的各种土特产、生熟药材均在此交货转运。木材竹筏浮江而下时,半个河面都是楠竹。
从码头的规模就可以想见当时大同镇的繁荣,小镇渐渐成了盐商、货船补充供给、修理船帆的停靠点。正因如此,大同最出名的就是铁匠铺,旧船上用的铁钉、铁梢之类的小铁具成了大同主要的工业品。最繁荣时,不到300户人家的小镇上,竟开了六七十家打铁铺子,家家生意红火。曾听老一辈人说,那时大同很少有如今的清静,一天到晚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与拉风箱的呼呼声伴着船来船往贺喜吆喝,来往人群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如今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早已成为交通的杻纽,承担了往日水运码头的一切。一块块石头垒起的地基支撑着糊着黄泥的竹蔑板,房檐上的瓦块为昔日住在此地的人们遮挡着风雨。只是,如今古镇上的人们为了安全方便起见,已经住到古镇背后的高楼,偶见一户开着门的,是手工编织的艺人在无声工作着,标价400元左右的手工编织竹篮玲珑精致,各种手工竹编方法展示在墙上,看一看便是饱了眼福,买与不买随游客的心思,无人来进行推销宣传。
泛起青苔的条石铺成一个个台阶,偶有老人坐在屋前的靠背椅上打着盹,看到一个“油纸伞妇女互助会”,方知此地既有着历史悠久的竹编工艺,油纸伞同样承载着古镇的历史。
油纸与有子同音,寓意多子多福。圆形伞面寓意着幸福美满,竹子寓意竹报平安。从到海拨800米以上寻得两面迎风硬度一致的竹子,再到用彩线穿2500多针编织伞骨架,一把油纸伞的制作周期至少是3个月。复杂而又讲究的工艺,繁琐而又精细,坚守与传承,这其中凝聚着手工艺人的多少心血和毅力。
古镇、古井、古树、古码头和古宅,穿过整个古镇,没有看见一家经营的商铺,那维秩古镇的环境卫生费用从哪里来呢?笔者私下里认为:只能靠收点门票钱来维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