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的一生似乎都与桃花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他的少年在长松亭外与家人闲谈,知道了明朝灭亡的过程,也听到了一些明代遗民的名字,还知道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故事。
那几点血色桃红,一腔爱国悲愤,一段忠贞柔情,便在他心中扎了根。他萌生了要写一个故事的念头。
青年时期到处游玩的他,来到石门山,在那个清朗开阔、静谧怡人的地方隐居学习,写下了这个故事的初稿。
他逢人就说,要写一部桃花扇的戏,叙述那一段历史。而这之后,另一件事让他有了当官的机会,这部戏也暂时搁置。
1684年11月,康熙南巡回来的路上经过山东祭祀孔庙,饱读诗书的孔尚任便当仁不让地担任了康熙祭孔的讲经人兼御用导游。
他从小博览群书,丰富的学识、流利的口才表达能力和饱含感情的解说让康熙十分满意。
“你考取了进士否?”
“禀皇上,臣不才,考了但没有考中。”
“还有这等事!如此才华横溢却未中第?”康熙当场下旨,“传我口谕,封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
这国子监博士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教授,第二年,江苏淮扬发大水,康熙便派他去治理水灾。文人读书就是为了修身治天下,孔尚任信心满满,心想:“我何等幸运,让皇上垂青破格提拔,这次定不辱圣命,做出点儿成绩给他看看。”
可是到了那里才发现事情并不这么简单,由于南北党派争斗,负责淮扬治水的两位总督意见不统一,治河工程毫无进展,孔尚任一肚子愤懑无处倾诉,便在治水的三年中结识很多明代遗老和江南的文人,获得了不少关于《桃花扇》历史背景的第一手资料。他亲访史可法的故地,对南明朝弘光小朝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年后回到北京后,他又回到了国子监,开始挑灯夜战,字斟句酌地来填词完成了桃花扇的修改。
由于之前的经历,这次修改也让主题更加深刻。他脑海中浮现出一系列戏剧中人物的形象,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评价。
在他心中,那一把点点桃花的扇子,已不只是一段爱情故事,而是一首朝代更迭,天下兴亡的悲歌。
国在哪,家又在哪,你们还在这里追求个人的风花雪月?他是人间清醒。这部剧中有明代遗老,有妓女李香君,有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刚直的侯方域,还有奸臣阮大铖,清谈文人,昏庸皇帝,是明末清初的现实反映。
在当时这个这种戏剧是不宜公开的,他便将这部剧作锁进抽屉,以待时机。
十年之后,1596年,他决定将修改数遍的《桃花扇》公开。一时京城纸贵,天下迅速传播开来,人们纷纷被这部戏所吸引,每天都能听到这部戏在各个戏楼上演。
不管达官贵胄、生意人,还有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都喜欢。他们谈论着戏中的情节,李香君出淤泥而不染,出身贫贱而不贫贱,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柳敬亭虽是个说书人,但临危受命也是仁义之士。倒是那为官的阮大铖在其位,不思国事,尽报私仇,这样的大臣何愁国不亡?人们在评判着书中的人物,也在对历史进行着思考。
就在这时,本已提拔的孔尚任突然被免职罢官回老家,他知道皆因文字起。
其实,早在文章发表之前,他心中已想过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如此,他才让这本书沉睡了十年。这本书有可能触动文字狱,但是他多么想活着的时候看见自己的书被人传看讨论,跟着文中的主人公悲喜,去思考人生和历史,他不想遗憾的离开这个世界。
他看到了,但是也失去了官职俸禄,失去了安闲的生活,他不得不回到山东老家。贫困潦倒地度过了二十年,直到终老。
我很想问问他,您后悔吗?
也许他微笑着摇摇头说:“我一生都在为写这本书而努力,看到它受到欢迎,何来的后悔?比起很多前世的伟大人物,他们在世都没有看到自己作品的辉煌,而我已经在活着的时候看到了,我死而无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