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很多难事,但是每天最困扰我们的便是与人沟通,而沟通最难的对象就是我们的家人。
我和老公结婚五年了,仍然没有找到一种恰当的沟通方式,或者说我们一开口就是争吵,把自己摆在对方的对立面,因为某一件小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就把战火上升到最高级别,越吵感情越糟,越吵越不想和对方说话,一段原本向好的关系也行就这样逐渐走向毁灭。
相信很多家庭和我一样,沟通不到位是伴侣之间所有问题的源头。有人说,没法沟通,三观不一致,你说东,他说西,坐在一起就掐,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频率上。于是放之,任之,男人不愿意回家,女人一个人承包家庭的所有重任,仿佛这就是她一个人的家,于是对男人的怨越积越深,两人即使再次坐在一起也像陌生人一样无话可说。
我想,大多数男女当初走进婚姻都不是想要这样的结局,如果我们能在问题初露端倪时,及时的沟通,也许那些星星点点的火苗会迅速熄灭;如果我们能在遇到僵持不下的问题时,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用包容探讨的态度,恰当的沟通,也许剑拔弩张的气氛就会变成其乐融融的局面。
沟通不到位的根源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不能理解对方,二是不能精准表达,三是不能放低姿态。
前两个方面可能涉及到我们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最后一个方面则直接指向我们的情商。
有时候,我们在面对工作或者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时,尤其是在地位比自己高的领导长者面前,都可以并且由衷的放低姿态,用谦卑的口吻、柔和的态度和对方沟通,即便出现意见分歧,也会以语言的艺术巧妙化解。
可是当沟通对象换成我们身边的爱人、亲人的时候,我们总是难以低下高贵的头,我们总想着让对方先低头,从而证明我们在对方面前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沟通时也只会采用强硬的语气,错了也绝不服软,感恩感谢的话也很难从我们嘴里说出来。
其实,如果有人咨询过心理咨询师就会发现一个共性,针对婚姻关系或者亲子关系进行咨询的人群中,心理咨询师给的建议都是从自身做起,首先就是改变自己说话的态度,用谦卑的姿态,像对待领导一样,不吝各种赞美的语言,因为好话谁都喜欢听。
我没有切实的使用过这种方法,总觉得不奏效,但是所有心理咨询师都是这样说,那么总应该有点合理之处吧。
我认识一位心理咨询师,她已经年近花甲,却依然风姿绰约,脸上虽然不免岁月的痕迹,但是看上去神采奕奕,也只像四十几岁而已。她年轻时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丈夫懒散挑剔,两个人除了争吵就是争吵,后来她实在忍无可忍,一怒之下选择了离婚。婚后免不了的自然是后悔,后悔当初自己的冲动,后悔明明不是那样想的,却依然说出各种伤人的话,后悔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前夫与自己冷静的沟通……
直到后来,她接触到心理学,她慢慢学到,与家人沟通,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感知,而这种感知来源于沟通者的语言、态度、甚至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她说她受益的三句话,谢谢你,对不起,我爱你。
之后的她似乎变了一个人,又一次恢复了往日的自信,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各地的讲台上,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也终于再一次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即便已是黄昏恋,她和丈夫也依然偶有浪漫,恩爱有加。她把一切的成功归结为自己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与家人沟通。
台湾著名身心灵成长师赖佩霞曾经有一个演讲《结了婚才知道自己有多恶毒》,说的就是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与家人的沟通。她认为,两个人相处就是希望和平没有争吵,那么自己语言上让步一些又何妨?逞一时口舌之快,伤害的不仅仅是对方,还有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难以沟通的不仅仅是爱人之间,还有父母和子女,因为彼此太熟悉,太了解,所以,语言上的分寸感就会减弱。
我见过不少80后的独生子女与父母的交流,大多都是颐指气使,即便自己成人成家,因为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内心深处对父母可能有很深沉的爱,比如担心父母受骗,再三叮嘱他们不要轻信,可说出来的口吻像是指责和命令,而父母总觉得自己活了大半辈子,怎么轮得到自己的儿女来教育自己,于是双方便把原本出自好心的一个事情变成争吵的导火索。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需要的可能就只是一份好言相劝的耐心和尊重,对于子女来说,他们需要的可能就是“我们会小心”的认可,可到了现实情境中,这些都没有办法呈现。
沟通不畅会导致一场争吵,这也许并不可怕,吵过再和好便是,但长期的沟通不畅会毁灭一段关系,可能是婚姻,也可能是亲情,你说这样可怕不可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