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模糊中,看到过一项科学调查,说的是,“在人的一天中,究竟要做多少次选择?”大多数受访者的答案都在几十次到一百多次之间,起初我也觉得可能也就十几次吧。然而,事实情况却大相径庭,调查结果显示,一个成年人,每天平均要做一百万次以上的选择。
看到此结果时,我先是惊讶,而后便是质疑,进而自言自语道,“怎么可能嘛?真不知道是哪家不入流的机构做的调查。”
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这可能是一个被我忽略掉的习惯,当看到一些与我常识相悖的信息时,我常常报以质疑的态度。可是,质疑完,然后呢?根本就没有什么然后了……

无论看到什么,或是听到什么,先选择不去相信,这的确带有一种不被所谓的权威所操控的心态,表面来看,似乎是件好事,可是,细想下来,这个举动好像并没有给予我任何成长。
“我会因此而提升某些方面的认知吗?我能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此问题吗?”答案,通通都是否定的。
再进一步思考,“既然如此,那我要怎样更正我的思考方式,进而指导我的行为呢?”
顺着刚才的思路,最终还是回到了那个终极问题——这对我有什么用呢?这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我愿把遇事,遇人后的反应称为一个人最为潜在的习惯,它不可觉察,却对我们影响至深。想想看,当你看到一本书中阐述的认知时,亦或是看到一个人的处事方式时,正确的思考顺序是什么呢?难道会如我一般,一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冒出来一个想法,“这写的对吗?按我的经验来看,估计不大对。他这样做肯定不妥吧?咳……等着看他出糗吧。”
后来,读的书多了,听的课多了,我渐渐想明白了,“先观察前因后果,再分析其背后的逻辑,最终得出一个结果,这才是一个看待事物发展的基本顺序。”当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方法,而不是一谓的显摆自己的自以为是,即便后者,看似会得到一时的爽快,可最终,毫无意义。
每当考研的小伙伴问我考研英语如何学习时,我都统一回复到,“我的英语也不行,勉勉强强过了四级,不过我倒是知道有哪些绝不能踩的坑。”
比如,我很看重写作的板块,而往往这个时候,就会有小伙伴立即做出回应,“写作嘛,我考前背两个模板就好了啊。”看她的眼神,听她的语气,满满的天真。
“我晕,我刚想说,这最不能踩的坑就是背模板了,你可以试试,背模板的话,到了考场上,你会急的半天憋不出一句话,即便踉跄着写出来,那句子也绝对不通顺。”我几乎一口气说完。
你看,又一个遇到问题就自以为是的小伙伴,模板要是能解决写作的问题,那我估计教写作的老师都会下岗。
回到实际生活,看看一个我们常用的却又被忽略的经典模板——××有什么了不起的。有钱有什么了不起的,英语好有什么了不起的,家境好有什么了不起的……的确,有钱、英语好、家境好本身是没什么了不起,可是,我想问,“把关注点集中放在那个没什么了不起上面,对我们可起不了任何实质性的帮吧?”找到方法,抹平与对方在钱财方面、英语方面、家境方面的差距,不应该才是正确的思考顺序嘛?
在自以为是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的思维漏洞,相比一个有一个糟糕的结果,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可能压根意识不到这个隐匿的习惯,不过幸好,有一个终极武器——我们可以思考思考的过程,思考思考的结果, 进一步判断,那个思考对你我是否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