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了电视剧《毛泽东》第三集。因为太晚了,就没写观后感。今天补上。
电视剧《毛泽东》第三集讲的是毛泽东等进步青年师范毕业后,他们去北京学半年法语,然后赴法勤工俭学。
毛泽东因为没钱,他的老师杨昌济推荐他到北大图书馆当书记员,这样他可以在北大图书馆看书,又可以接触北大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他的母亲重病,他返回湖南韶山,陪了母亲一段时间,他父亲让他早点走。
这一集给我的感触如下:
1.毛泽东的北大图书馆书记员的工作得益于恩师杨昌济的推荐,他在北大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进一步开拓了眼界。
毛泽东读书的钱都是借来的,师范毕业后去北京学习半年法语,他根本没钱。他的老师就帮他介绍一份北大图书馆书记员的工作。这样,他白天在图书馆上班,晚上回来请他的同学们教他法语。
他在北大开了眼界,见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的共产主义者,聆听了胡适先生的讲座,长了知识,开了眼界。
每天下班,他还要把图书馆打扫得干干净净,说自己很赚,在图书馆看了很多书,打扫卫生是应该的。
我看到这的时候,第一感触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自己很争气,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在他处于困难的时候,他的老师愿意帮助他。
其实,机会来自于我们平时自己的表现。机会不是凭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是我们自己的某些特质给他人留下了好印象,别人才会把机会给我们。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到了北大图书馆后,非常珍惜这次工作机会,除了如饥似渴的学习 ,下班后还把图书馆打扫得干干净净,也给大家留下好印象。
2.毛泽东和杨开慧在北京给一帮湖南学子租房的故事。
这一大批留京半年,然后去法兰西留学的湖南学子,为了节省开支,决定一起租一间房。房东看到他们人多,不愿意租给他们。毛泽东领了八块大洋的薪水后,就和杨开慧一起去租房。房东老板以为他们是夫妻,就租给了他们。当房租契约签好后,一大批毛泽东的同学拿着行李进来了。房东老板不愿意,杨开慧软磨硬泡,硬是把老板娘说服了,这样给一大批湖南学子租到了房。
同样是租房,换个角色去,给人感觉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
为什么毛泽东和杨开慧去租房,老板就同意呢?他们知道老板心里担忧人多会把屋子搞得很乱。他们俩假扮情侣去租房,消除了老板的顾虑心理。其实租来的房子是给大伙用的。
从他们租房的故事,我明白了租房也要察人心和识人性。
3.毛泽东的母亲病了,毛泽东返回湖南韶山陪母亲的情景。
毛泽东在北京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火速回了家。他给母亲洗脚,宽母亲的心。
他的母亲带病亲自炒菜给他吃,后来忘了炒腊肉,说自己记性不好,硬是把挂在房梁上的腊肉取了下来。
毛泽东的父亲要毛泽东立刻走,说母亲的病多半是担心他引起的,他也不可能一辈子守着母亲。
“儿行千里母担忧”。但是,儿女长大了,就要飞出家,不可能永远守着父母。
看到这,我深有感触。父母永远在背后支持儿女,体谅儿女的难处,自己的难处和病楚自己扛着。
看完电视剧《毛泽东》第三集,我学到了三点:1.机会来自平时积累的好印象。2.同样一件事,换个思路也许效果更好。3.父母恩情永难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