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8月22日
日记刚复活了,第一天就忘记了去记,真该打!
1932年8月23日
真混蛋,今天又忘记了。
1932年8月24日
今天究竟又忘了,这种浑浑的脑筋又有什么办法呢?
你能猜出来,这样的三则日记出自谁手吗?
是大师季羡林所写。
是不是和我们想象中大作家的写作有些出入?是不是有点治愈我们的精神内耗?
季羡林曾在《清华园日记》中说,他写日记,有感即发,文不加点,速度很快,心中毫无顾忌,真正是畅所欲言。
透过大师的日记发现,原来,大师也是和我们普通人有一样秉性的人。经由日记,将过往的日子记录下来,沉淀为日后闪亮的珍珠。
朱永新发起过永不歇业的“成功保险公司”,每日坚持写千字小文,连续写10年,不成功本公司退保并赔偿。
保险公司开业以来,至今无一人索赔,数以万计的教师却因此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很多坚持日更的教师不到十年,纷纷用写为自己铺开了一片灿烂天地:
高子阳短短一年,写下高达120万字的作品,短短一年,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万字作品,他的公众号现如今是小学老师们必读的热号。
91年参加工作的管建刚在成功保险公司的号召下,勤奋读写,20年出版20本专著。
新网师韩素静老师出版6本专著,郑建业老师出版4本专著。
这些,都是日不间断地书写,带来的可视化成果,促进教师更为勤奋地靠近无限可能的自己。
很多教师在榜样的作用下,开启日更之旅。
开启不难,难的是,一个人如何拥有持续思考、持续写作的动力?
2022年8月1日,我正式加入张文质研究院的写作团队,开启日更300天。
此前,我参与新网师暑期思维训练拉练第一期5天,第二期11天。
一群人一起写,看着别人每天阅读,每天思考,每天写作,热爱阅读和写作的我被激发出更多热情。
在每天早上的思考、写作中,教育教学问题在笔下逐渐清晰。
输出倒逼输入。
为了写出高质量的文字,阅读也成了更为自然的事情;平时没有留意观察的现象,现在都成了研究对象,愈发感觉到教育生活的生动、丰富与多彩。
一个教师,在阅读和写作的加持下,不断实践,看待教育教学的眼光更敏锐了,解决困难的办法更多了,同时,也更科学了。
作为一名教师,在知识面前拥有了更多的权力感,生发出更多的自豪感和为人师的尊严。
是写,日不间断的写作与思考,为平淡的日子赋予不一样的光彩。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给我一个班,就无法阻挡我的崛起。”那些只是在看到别人取得傲人成绩而被激荡得热血沸腾,过后却涛声依旧的人,时间很公平,还你的是两手空空。
而那些在看到榜样的力量,耐得住寂寞,埋头耕耘的人,不经意间已经收获了令人羡慕的“好运”。
教师的成长没有太多秘密,就是认定目标,做起来就是。用日记的方式,每日书写,坚持不懈,持续前进,在行走中相遇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