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每年都会有的,这本该习以为常的如见证季节的变换。每到6月份,人们总会津津乐道着的那一场全国性的大考。就像一场戏剧表演,迅速的拉开大幕,随着主线展开了各种丰富的结局。演员是教师和应届的学生,观众各异,或是端坐台下细细品评,或是模仿学习跃跃欲试。考了多年,评了多年;考了多年,学了多年。这一场场的考试教会了我们什么?老友曾经故作沧桑的感叹道:这些年,就学会应试了。

“不过,应试和考试应该说算得上是两回事了。”我同样装模作样故作沧桑的补充了一句。从不爱应试,觉得应试是功利的,为了应试而学习会从根本上丧失了学习的乐趣,从刚会说话开始就被放在了一个充满比较的世界中,比较谁能认识更多的字,谁能更有礼貌的跟叔叔阿姨打招呼,谁能一口气在人前背一整首唐诗。。。直到终于上了学,不用“乖不乖 “讨不讨喜””这些标准衡量我们了,取而代之的是分数,“分数”就像是个最公正的法官一样,全权决定着我们的“好”与“差”,分数高的是好学生,众星捧月,分数低的是差学生,众矢之的。“隔壁家的孩子”是一代人的噩梦,而成为“隔壁家的”那个孩子也同样浑身不自在。讨厌应试,以至于逐渐讨厌所有以分数定乾坤的考试,直到遇到了一些“爱”考试的人。

室友M是个笑容明媚的姑娘,明明可以靠脸靠家庭吃饭却要靠考证为生。坐标帝都,用她的话说是“高考实在是砸了锅了”才考出帝都,生活算是精致的,甚至都算得上是矫情了,是那种就连生病也要化好妆才去医院的人。就这样的她一直早起在化好妆后去图书馆一整天复习外语专业考试,她一直说自己还不够好。“非要去考试吗?实际能力也能证明你自己嘛?”曾一度反感这个妆容精致的考证狂。
M曾说过,高考后的她一度万念俱灰,像她这样能考出帝都的学生在她所就读的高中历史上都寥寥无几,她,一个曾经排名中上的学生竟然算得上是其中一个。忽然间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价值了。M质疑自己的能力,一直以来按部就班的上学,听课,复习,考试,一步步跟着学校的安排从小学读到高中,成绩中等靠上,上了一所好的高中就基本确定大学的方向了,她只知道乖乖听从安排上学考试就好,除了中间为一个小男生有过几天的愁绪之外,M都是按部就班的考试升学,从没想过大学会去哪里上?学什么?似乎所有人都是告诉她只要考上家门口的大学就好,似乎所有人都告诉她凭借她的大学文凭考个编制和父母在同一体制中为人民服务就是她的未来了。
M的按部就班从来都没有被打乱过,直到高考结束,发现她只能报外地的二本时,M才第一次为自己想学什么而发愁,才第一次觉得别人说的未来不是她想要的。M说,她,从来都没有过为自己而参加的考试,更感觉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过。大一的M从不逃课,课堂上,以M出众的外表坐在寥寥几个培养方向为程序设计师专业的男生之间格外引人注目,这个专业不是M自己想选的,仅是因为只有这个专业毕业才有资格报考父母所在的体制。大学的第二年,当M坚定的填报转专业申请时,她已经在父母给报的这个专业里成为第一名了。“要离开我们专业了吗?你也许按父母要求也挺好的,你都是第一名了啊”她走时,我们问她。
M说,有的考试她从来不怕,因为她根本不爱,所以根本不在乎会考得怎么样,自己资质再一般只要有老师带着复习,考上家门口的大学其实不是难事,但就是这样的考试让她变得懒惰了。让人变懒的考试往往是最简单的,按部就班的日子往往是最好过的,但不是她想要的。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她应该一辈子都会按照既定的轨道走下去,永远也发现不了自己的爱好。同时,她爱好考试,爱考自己喜欢科目的考试,她变得开始在乎考试了,转专业的测试前那晚她背到很晚才睡,等待面试结果时第一次手心冰冷却又在出汗,她说,就连那年她砸锅了的高考也没让她有这么紧张的感觉。有的考试她很在乎,在爱考试的她背后是一种对未来的追求,爱考证的她更是热爱那种为了一个目标而使自己过上勤奋自律的生活的感觉,M说实际能力的确能证明自己,但没有一个目标明确的考试,没有一张合格证明,就不会有那样一种自律的动力,那样一份因为爱而追求,因为怕失去和错过而忐忑,因为怕努力付诸东流而紧张,因为看到自己成长而欣慰的体验,这才是她所爱的考试。以前所谓的考试,就只是那个一直在听从安排的她玩过的一个争取名次的游戏而已。这次转专业前的期末考试中,她是第一名,这个追求名次的游戏是她最后一次参加了,因为除了名次外这样的考试已经对她毫无吸引力。她所爱的考试是一道由自己去选则自己去设置的标杆,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最后毕业时M去哪里工作了,我们也不知道,反正没有从我们这个既定专业毕业的她是没资格考父母所在单位的编制了,她终于可以不再应试了。

室友W是个话不多的女孩,开学报到的那天她送给我们宿舍四人一人一个手机链,手机链?!大家在礼貌的收下了的那一刻默契的想着同样的问题:挂哪儿?后来我们知道因为考上了大学她才有了第一个手机,还是能挂手机链的那种。W给人感觉冷静睿智,虽然话不多但有着会闪冷光的幽默感,第一次随便聊天问她高考后的暑假干嘛了?“在家,帮妈,带娃” 她幽幽的道,又解释了自己是长女3年前妈妈又生了个双胞胎弟弟,她还有两个上中学和小学的妹妹,提到弟弟妹妹她笑得真的很甜。又一次大家谈论毕业去向的话题,“在家,当妈,带娃”她刻意仗工整的调侃道,热闹的话题被她闪着冷光的幽默打入冰窖。她解释说这算是她家乡一个关于女孩子出路的笑话了吧,我们也第一次知道W为自己能成为这个城市二本的大学生感到多么的自豪,和谈起弟妹时一样,她谈起自己拿到通知书那刻绽放了同样很甜很美的笑。她说她的辛苦没有白费,她喜欢考试带来的这份荣誉。
W不缺课,不迟到,总是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我们有时会问是不是因为她家住在山里养成的健康生活习惯,她稍稍低下了头,说她是从初一开始就住校已经习惯了。W从初一就开始集体生活了,自律已经成为了她基因里的东西,她似乎一刻都不放松,总让自己做到最好。政治课上她记笔记,数学考试前专门去办公室找老师讲题,能参加的学生比赛项目都会报名,除了英语演讲,从来没听过她在口语课上发言,原因大家心照不宣,说实话,有时W的普通话都得让人琢磨一秒才懂,W喜欢收集学院各项比赛的证书,热衷打听期末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前她从不会通宵复习,生活自律的她在一星期前都复习过一遍了,她对于期末考试的热情比所有人加起来都大。“你就这么爱考试吗?”我们不禁问她。
W在山里长大,村里小学只有一位老师,是老师也是她家邻居阿姨,W想同她一样带着弟妹念书,陪着他们玩,陪着他们长大。因为村里没有几个年轻人了,母亲除了怀着妹妹的那一年回来住外一直外出打工,W印象中的母亲形象就是那位老师阿姨的形象,初中那年她外出读书,也是奶奶和老师阿姨送她走的,在封闭式的学校孤独的从初中读到了高中,她只是偶尔回家,那年妈妈生了双胞胎弟弟爸妈在家摆喜宴时是W跟爸妈同在一个屋檐下最长的时间了,当然,爸妈的注意力都在新生的两个弟弟身上。这是她家的第一胎男孩,还是两个。W欣慰的笑了,她从来都知道,只有生男孩才被认为是家族的骄傲。W一直相信老师阿姨告诉过她的话,只有考出这座大山,用高分换回城里大学的通知书她才有价值。村子里的同龄女孩子都结婚了,老师阿姨到这儿的几十年中,看到的也不过是:生娃,带娃,这是她们不变的宿命。高考前老师阿姨去高中看她,隔着铁栏杆递给她煮熟的红鸡蛋,出完早操的她抱着红鸡蛋回了宿舍,含泪一口气吃了仨,她不饿,就是想用红鸡蛋填满什么。。。
W的高中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就进入高考复习了,身边也是各个村镇来的最好的学生。高中的W考试成绩并不是很好,她努力过可是就是不能考到前十,前十就像是一道门槛,因为大家都知道,跻身这个学校的前十就等于拿到半张好大学的录取通知,关于什么是好大学,W在报志愿时都不太清楚,她只关心自己为什么不能进入前十。最终她考入了一所二本大学,她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老师们常说的好大学,虽然名字和成绩没有被做成横幅挂在教学楼上,但第一次爸妈是因为她回家了,光这样就足够了。这个暑假是她和爸妈弟妹待在一起最长的时间,大学报到前爸妈给她买了手机,老师阿姨又给她捎上了几个红鸡蛋,“好好学,出息了,就别回来。。。”老师阿姨欲言又止。W知道老师阿姨的话一直都是真理,虽然她不会像高中老师一样懂得那么难的数学题,但她说什么都对,关于要怎么好好学?W不知道,是取得好成绩吧?W一直都是这么回答自己的。在大学里W谨记老师阿姨的话,她第一次拿到了班里的前十,兴奋地打着电话,她拿到奖学金,把钱存进银行卡,把证书塞在箱子,今年回家一定会拿给老师阿姨看。
W说过,她喜欢考试,考试拿不到前十她就没有价值,考试成绩好了她就会不一样。W偶尔也会感叹过年回家同龄人都抱着孩子串亲戚了,又有人说她是老姑娘了什么的,她的表情不悲伤而是不屑。我们都知道现在的W并不在乎,她要努力变得出息了,也许目前能证明自己的就是期末的成绩和学院竞赛吧,这些考试她都会拼命努力拿下的,在自律的W面前,她的对手简直不堪一击,拿到前十名对于现在的W已经是小菜一碟了。通过考试W证明了自己,出息了。W又在准备考试了,为了上W心目中的好大学而准备的考试。W想要更加的有出息,W始终相信老师阿姨的话:好好学,但是,也许她会选择出息了再回到家,也做老师阿姨这样的人,她不喜欢跟别人一样生孩子带娃,她喜欢去考试,带着弟妹念书,陪他们玩,教弟妹去考试。W的话不多,她偶尔会说说她的理想,每到这时觉得她的笑容比她谈到拿到好成绩时更美更甜。
身边总有这样的一些爱考试的人和他们关于考试的故事,每到6月份都会让人静静的思考,考了这么多年试,我们到底学会了什么?我们到底能从中明白些什么?总有一些人能给出不同的答案。考试不止是为了找答案的吧,经历过考试从中明白些什么就好。身边总有一些人“爱好考试”,至于我现在依然不喜欢考试的原因也还没有找到,我不喜欢考试,你呢?感谢读到这里的你,不需要打赏,想在评论区听听你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