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具体”运算和人与人间的关系
动作向运算过渡的三种水平
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由我领读第四章。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判断一下这些小朋友出现大人觉得匪夷所思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又处于认知的哪一个阶段呢?
我觉得孩子之所以出现错误,其实不在孩子,而是老师或家长没有遵循认知规律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觉得这些孩子大部分思维还没有到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之间,还有一个前运算阶段,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共读的第一节 动作向运算过渡的三种水平
这三种水平就是:感知-动作水平0-2岁,前运算水平2-7岁和具体运算水平7-11岁。皮亚杰认为每个水平虽然有大致的年龄划分,但是每个阶段之间并不是截然划分,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基础。
之所以前运算阶段需要近五年的时间,是因为有几个障碍影响信号性功能内化。
第一个障碍:儿童的一个有效的适应动作,并非总是对儿童所接触的情境或所完成的动作机械地伴随着一个正确的心理表象。因为幼儿的记忆是动作记忆,所以比较难形成。
举例说明: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都会发现有一个阶段,他们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有时候甚至能够背下来,可是孩子还是要求父母讲同一个故事。
虽然不明白,可是我一般照做,现在读到这里,我终于理解,原来是因为孩子要通过反复听,来建立表象。
第二个障碍:形成心理表象需要经历一个构造的过程。由于儿童接触的范围变大,所以形成这个脱离自我中心的心理表象更加困难。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两岁会出现叛逆期,因为这时候他们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所以他们的思维都是自我中心的,而要进入具体运算思维,就必须与自我中心脱离,与他人或环境产生联系。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表现在他们能够听懂比较长的句子,却不能在实在中具体运用。比如他们喜欢听故事,但是除非背下来,否则向别人转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我家儿子小时候,我给他抄写了七八首金子美铃的诗歌,我给他读也讲过意思,他读得都能背下来了,但是他并不能讲解其中某个词语的意思。大约在三岁吧。
第三个障碍:当语言和信号性功能引起了表象,并与他人开始交流时,儿童用表象所表达的世界就不再是仅由课题所形成,而且包括对这情境持有不同观点的那些人们,还必须把这些不同观点同儿童自己的观点进行协调;还必须对这情境中所有多种不同观点做出辨别和调整。
也就是说,此时儿童必须与环境产生关联,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发展认知。假如此时孩子被剥夺了环境,不能互动,是否就不能发展出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了?联系那些被关押在地下室的孩童或成人的犯罪案例,被害人在被囚禁多年后,都表现出迟钝懦弱等情况。
所以孩子成长中,与他人的互动很重要。
运算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认知结构的“脱离自我中心”作用是同情感的结构和社会性结构的“脱离自我中心”作用不可分的。这种发展将会经受着巨大的个别差异。
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前运算阶段的孩子,都更关注自我的感受和情绪,我家就有这样的情况,在饭桌上如果没听他的发言就不高兴,而他的发言往往又啰嗦又冗长。
脱离认知结构的自我中心,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而脱离情感结构的自我中心,则需要有同龄的玩伴。我儿子就因为大人的失误错过了这个阶段,所以感觉他的情感的自我中心至今还没有脱离。
好了,这就是第一节的主要内容。给我的启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孩子一定要上幼儿园。
与社会与他人更多地接触,参与更多地活动,才能促进孩子认知结构的发展。美国密执安州
的海伊斯科普(Highscope)教育研究所从1962年开始进行了一种把皮亚杰理论变为教育实践的认知发展课程实验,通过lO年的追踪比较研究.实验者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在三四岁时参加了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研究项目的儿童.在后来的小学和中学学习中。在毕业后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上.以及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其表现都明显好于那些当年未参加过海伊斯
科普学前课程的儿童。”
幼儿园不应该教给知识,而要有各种各样的游戏。
游戏有规则有场地有同伴有对手,这样才能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与客体与他人发生联系,才能达到适应,在游戏中同化顺应,不断综合发展认知。
幼儿期大量绘本故事的意义。
目的就是不断扩大儿童的视野,让他见多识广,才能慢慢地积累起表象,才能为具体运算阶段做好准备。
小学的教学最好从识字开始。
这一点早就听干老师讲过,但是并不理解,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因为拼音太抽象,而字的背后有故事,从识字开始才能更加契合儿童的认知结构。回想儿子上一年级前,并没有学习任何拼音。开学后第一次考试在50多人中属于倒数。但是因为之前给他读过100本童书,所以一个月后他就赶上大部队,期中期末都是满分。
总之,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这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有着不同的心理水平,只有了解了心理水平,才能选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