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心理学》第六、七次上课笔记

《儿童心理学》第六、七次上课笔记

作者: 葉傾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22:02 被阅读0次

    《儿童心理学》第六、七次上课笔记

    第四章 第四节社会的和情感的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儿童发展过程的认知方面,主要是从儿童最初的感知运动水平的结构到具体运算阶段,中间有个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有系统的同化作用,儿童情感的和社会性的发展遵循着同样的一般过程,三者的发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情感构成行为模式的动力状态,而行为模式的结构则相当于认知机能。在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那么表象的出现对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心理表象的出现以及象征性游戏和语言的出现,引起情感事物的本身即使不在当前,也能引起情感这样就进一步导致日后出现的情感能够以持续的同情或憎恶的形式对待别人,以及以持久的自我意识和抗衡的形式对待自己。

    2、什么是对抗性危机?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对抗行危机”它的特征是具有独立性和反抗性,就是说儿童在复杂而矛盾的情景中即要求不受别人的约束,同时又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

    在这里有个关于社会化发展的问题

    3、关于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发展有哪两种截然不同看法?

    彪勒等人认为,早期儿童表现出最大量的社会化的相互作用或最大量的社会性的相互依赖。

    以后儿童从最初的相互依赖退却或者解放出来,获得了个性化的人格。而作者认为社会化过程是渐进的而非倒退的,尽管出现了倾向于自主的个性化,但七岁后的儿童相比之前的儿童,其自我更为社会化了。

    在七岁之前最初发现的社会性的相互依赖实际上正好证实了最小量的社会化,因为这时期的真正的社会性相互依赖尚未充分构成。

    从前运算水平的智慧活动可以找到证据。

    典型事例是前因果性:前运算水平的儿童深信他已经掌握了现实事物的外部的和客观的机制,而从观察者的角度看他仅是把这些现实的机制同化于他自己活动的某些主观特点中。

    4、前运算水平和运算水平的根本差别是什么?

    这也就能够通过比较前运算水平和运算水平的差别来看的更加清楚。

    前运算水平占优势地位的同化作用是儿童把外界事物同化于自己原有的活动之中。

    而运算水平占优势地位的同化作用则是把外界事物同化于儿童自己活动的一般协调之中,从而进一步同化于儿童的运算之中。

    基于前运算水平的社会性交流,还没有达到互助协作的水平。也就是说从儿童自己的观点来看乃是社会性的,而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是自我中心主义。

    5、哪三个领域社会化事实是明确表现的,各有什么特点?

    在三个领域中,社会化事实表现的比较明确。1是有规则的游戏,2 是团体活动,3 是语言交流。

    不满七岁的儿童一起玩游戏,都根据自己知道的规则来玩,没有一个人输,最后都是胜利者。

    儿童的目的是通过游戏追求自己的乐趣,这时期的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和专心于个人活动这两者之间全然是混同的,没有分化的。

    同时在游戏和不受约束的活动过程中4-6岁的儿童的语言是一个人“独白式”的谈话或是几个人“集体性的独白”,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儿童只对自己讲话,并不听取别人的讲话。这就是自我中心的语言。

    儿童并不是“为他自己”讲话,而是“据他自己所知道的”讲话。

    综上所述: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儿童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他自己说话,但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观察者是把儿童目前的行动同儿童将能完成的行动相比较,认为儿童仍然是为他自己讲话,因为儿童在同别人接触时还不能建立一个互助协作的关系。

    第五节道德情感和判断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产生着儿童特有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是通过一个人的良心而强制他发生的。

    责任是如何起源的?

    责任感的形成依据两个条件(1)从外部发出的没有明确时间范围的命令,如不能说谎。(2)接受命令须以发出命令的人和接受命令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情操为前提。而且这是一种尊敬的情操。尊敬包含着爱和怕两个方面,它是同劣势地位和优势地位间的关系相联系的,从而决定对命令的接受,最后导致责任感的形成。

    以上主要说的是单方尊敬,它将成为幼年儿童对人服从的一种品德,这是幼童他律的主要特征。

    他律的品德日后将逐渐衰退,让位给自律,而自律是双方尊敬(互相尊重)的主要特征。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他律的发展

    首先命令的权威最初依赖于发出命令的人必须在儿童面前,此后这权威变成持久的,而且一系列同化过程也随之出现。

    他律的道德感引向一个有规则的结构,这个结构具有前运算的性质,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责任和价值取决于法律或命令的本身,而与儿童的意向和儿童与成人的关系无关。道德实在论引向客观的责任感。根据这个对一个动作的评价应依据这动作是否符合规律的程度,而不应依据儿童是否怀有恶意去违反这规律,也不应依据儿童的意图是否善良,但却无意的触犯这规律。

    随着社会性互相协作的进展以及相应的运算的发展,儿童达到了基于“相互尊敬”的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

    在有规则的游戏中,七岁前的儿童从年长儿童那里接受了现成的游戏规则,而且看作是“至高无上”。七岁以后的儿童则逐渐把这些规则视为同年龄儿童取得协议的结果,可以通过民主方式修改这些规则。

    互敬和互惠的一个重要产物是公正感,这种公正感从抛弃父母意见而获得。公正的道德感超过服从的道德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超越程度逐渐增强。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它的特征就是经历着一个过渡时期,从各个领域中以儿童自我为中心向脱离自我中心过渡。这种脱离中心化,同时表现在认识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各个方面。

    第五章、前青年期和命题运算

    第一节形式思维和组合系统

    根据前面各阶段的发展,带有根本性的脱离自我中心作用,出现在儿童期的周末,并为青年期做好准备,这阶段儿童成功的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并把现实事物在一群可能的变换中,给你确定的位置。

    也就是儿童逐渐开始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具体事物中逐渐解放出来,有利于把兴趣朝着不在当前的,而在未来的事物方向发展。

    这一阶段,除对当前现实做出适应外,还具有远大理想,同时也是掌握理论的开始。青年期的情感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冲动,这是日常我们关注到最多的。

    青年身上发展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呢?正是由于思维形式的变换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思维形式的变化,才有可能运用假设和推理去解决脱离了具体和当前事物的观察所提出的有关命题。这种新的思维结构在前青年期开始形成。

    研究前青年期的各种基础结构,对理解儿童心理学的整个图景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达到了感知运动结构和具体运算中各种群集的一个自然的顶点。这些新的转变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

    不仅表示以前各阶段的终结,而且揭开了以后各阶段心理发展的新的前景。当然在这里就有一群综合和结构,它们虽然是新的却是先前各结构的一种直接和自然的延伸,并且用以弥补其中所遗留的某些空隙。

    首先我们来看下具体运算是如何开始向形式运算过渡的。

    具体运算,它直接同物体或一组物体有联系,直接同物体间的关系有联系,或是直接同物体的计算有联系,因此,判断和论证的逻辑组成同它们的内容是不可分的。

    也就是说,具体运算只参照认为正确的观察或表象进行,而不以纯粹的假设为依据。

    前青年期阶段开始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这一阶段的少年能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正确的推论过去不相信或至少现实还未相信的命题。由此他能从尽可能的真实性中引出必要的结论,成为假设,演绎推理即所谓形式思维的开端。

    思维脱离了具体事物,其首要成果便是使事物间的关系和分类从它们具体的或直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具体运算阶段,关系和分类都受到主要依据相类似的具体条件所束缚。

    在命题运算阶段,由于形式从内容解放出来之后。只要把任何因素单个,两个或每三个等结合在一起,就有可能建立所需要的任何关系或分类。这种分类运算和次序关系运算的概括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组合系统(组合,排列)。

    组合系统的最简单形式,存在于实际的组合运算之中,也存在于各种分类的再分类之中。

    组合系统在思维能力的扩展及增强方面极端重要,它能使得儿童凭此把物体和物体或因素和因素组合起来,或是同样的把概念和概念或命题和命题组合起来,这样就能引出新的逻辑。

    最后通过对现实的考虑,不再局限于它的有限的和具体的方面,而是依据某些或所有可能的组合去推论某一特定的现实,这就大大增强了智慧的演绎推理能力。书上通过物体的组合以及命题的组合对组合系统进行了详实的分析。

    第二节两种可逆性

    思维机制从内容解放出来,达到了形式思维的水平,从而形成一个组合系统,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一个基本结构,它一方面标志着前面各种“群集”的综合,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一系列新进展的起点。

    前面第四章第二节中,阐述了具体运算中群集分为两类,并揭示了两种基本的可逆性形式。逆向和互反,这两种可能形式出现在7到 11 岁,它的出现意味着前面的感知运动阶段的图示,和前运算阶段的表象调节作用的发展达到了顶点。

    可逆性的第一种形式是逆向性或否定性。它的特征是逆向性运算与相应的正运算结合时,便使整个东西消去了。+A-A=0

    否定性起源于儿童最早期的行为形式,儿童能将某物件置于面前,继而又将它推开。当他开始讲话时,在说是之前先会说不。

    儿童在前运算水平时,最初的分类能把一个物件加入到其他物件中,并且把一个物件从其它物件中取出。逆向性的行为模式的概括,具有最初的运算以及运算的可逆性特征。

    可逆性的第二种形式是互反性或对称性,它的特征是原运算与它的互反性运算相结合,而产生一个等值。例如原运算与A

    在具体运算的群集水平,两种可逆性形式(逆向性与互反性)各支配着不同范围,即支配分类系统和关系系统。

    但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还不能随心所欲的支配一个整合的系统,也就是说还不能从,一组群集推论到另一组群集,从而组成逆向性和互反性的变换。

    具体运算尽管比前运算的调节作用前进了一步,但仍然是不完善的,只有发展成组合系统,才有可能弥补这一缺陷。

    逆向性和互反性,成为一个单独系统,必须伴随着一个过程,这同构成组合系统中出现的过程相类似,而且是不可分的。

    组合系统,引导儿童在最初运算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个新的运算系统,那就是命题运算。命题运算内容包括类运算、关系运算或数量运算,而它们的形式则构成一个包括所有这些运算在内的组合系统。这种新的运算,因为它是组合性的,所以包括逆向性和互反性在内。

    这时出现的新的组合系统,产生四种变换形式:正面,逆向,互反和互反的逆向

    I恒定性变换,N 逆向性变换,R 互反性变换,C 对射型变换。 I=NRC

    构成由四个变换组成的群,它把互反性和逆向性组成一个单独系统。可以用4-群作为标记。年龄达十一十二岁时,一系列新的运算图式开始建立,它们几乎同时出现,仿佛表明这些新图式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它们结构上的类似性,都是渊源于“4-群”所产生,这些新图式是比例观念,双参照,体系,对流体静力学平衡的理解,概率的某些形式等。上述每种图式都包含一个组合系统,或包含一个属于上述 4-群的四种变换系统。由此表明这些群 具有普遍性。

    关于对具体图式的叙述,由于过于抽象与专业,我们在此不再讨论。

    第四节规律的归纳和因素的分解

    命题运算同语言的精确和灵活使用,比起具体运算来具有更加密切的关系。儿童为了运用命题和假设,必须能使用语言以组合命题和假设,但是不能据此推想前青年期和青年期智慧的发展仅仅由于语言的改进而引起。

    根据前面的叙述表明,组合系统和两种可逆性运算,有助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有助于儿童清晰明确的运用公式化的能力。

    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思维特点,那就是一种自发性发展的实验精神,这种精神在具体运算水平阶段是不可能建立的。

    但是在前青年阶段,当组合系统和命题结构建立之后,就能促进这种实验精神。书上,举了弹性和钟摆的两个例子。

    第五节情感的变化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从12岁至 15 岁,开始作为青年期特征的主要是用天赋的和类似本能的机制来解释。事实上,在情感发展中,社会因素的作用尤为重要。

    如果把情感发展和前面讨论的智慧变化相比较,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化和文化传递这两方面)更有利于促进情感的发展。

    形式思维和具体运算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以现实为中心,而前者抓住各种可能的变化。从而仅凭想象的或演绎的事件去同化现实。

    观点的改变,对于情感的发展和认识的发展是同样重要的。因为关于价值的世界,即可受到具体的和知觉的限制所制约。也可包括人与人之间和社会上的许多可能的情况。

    前青年期的特征是生理和身体的加速成长,以及展开个体为他自己做出准备的各种新的可能性。它能依据已获得的各种演绎能力去预见这些新的可能性。

    每个新的心理结构,通过在前的心理结构的整合,一方面是个体从他过去活动中部分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展开了新的活动,在形式运算阶段,这些新的活动主要指向未来。

    正是因为认知的构成,为遇见未来和接受新价值铺平了道路。道德上的自律出现在7岁至 12 岁,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水平表现出来,借助于形式思维,进一步获得了一个能运用理想和超越个人价值的新境界。

    第六章,结论:心理发展的因素。

    从根本上讲,儿童的心理发展显现为三个连续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的水平上把前阶段进行,改组,并以不断增长的程度超越前阶段。

    在第一阶段,感知运动图式的发展,便是胚胎发生阶段所出现的有机结构的延伸和超越。

    第二阶段,信号关系,思维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在新的表象水平上,改组这些动作图示,并使这些图式内化,直至建立所有的具体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结构,并超越这些动作图示。

    第三阶段年满11,或 12 岁后,初期的形式思维,又把具体运算进行改组,使他们从属于新的结构,而这些新结构的发展将持续整个青年期,以至人的一生。

    由于各连续阶段间结构的整合作用,前面结构引出后面结构,我们有可能将儿童发展过程划分为数大阶段及附属阶段。

    各阶段具有下述特征。一、出现的一般年龄虽因各人智慧程度或社会环境不同可发生差异,但各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二,每一阶段都有一整体结构作为特征,可据此说明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三,整体结构是整合的,而且各阶段间不能彼此互换。每一整体结构渊源与前阶段的整体结构,把前阶段的整体结构整合为一个附属结构,作为本阶段的整体结构的准备,而整体结构本身又继续向前发展,或早或迟的整合为下一阶段的结构。

    最后总结下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

    第一个基本因素是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第二个基本因素是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的作用。他同样是一个主要而不必须的因素,即使在逻辑数理结构的形成中也是如此。

    第三个基本因素是社会经验,指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这虽是一个必须而重要的因素,但它本身同样不是唯一的因素,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作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里便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同型性。

    第四个基本因素是指内在的目的性,这是一个属于主体方面的概念,它是一种定向性发展,它不需要一个预先制定的规划作为前提。有的只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变化都依赖于前面的变化。

    对儿童发展的任何解释都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发生的方面,二是社会的方面,两者的核心问题都涉及到所有的构造论的内部机制。在每一个部分的构成以及由前阶段到后阶段的过渡中,可观察到一个内部机制的存在,这一内部机制的便是平衡过程。

    这个平衡过程具有自我调节的意义。

    情感构成行为模式的动力状态,而行为模式的认识方面则单独与结构有关。

    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但如果没有构成行为模式的认识结构的知觉和理解参与,那就没有情感状态可言。

    情感与认识两者既不能分割,同时又不能互换。

    行为是一个整体,正是因为这个统一性,才能使心理发展诸多因素成为认识和情感两方面所共有。

    根据上述解释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哪一个呢?很明显就是平衡这一因素。

    平衡这一因素是必需的,它可调和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面的作用。

    正是由于平衡作用,感知运动结构从最初的节奏开始逐渐进展成调节作用,再从调节作用逐渐进展成可逆性的开端。

    调节作用直接依赖于平衡因素,而所有日后的发展(无论是思维的发展,道德交流的发展,或是协同运算的发展)都是从调节作用引向可逆性和扩展可逆性的一个连续过程。

    由此可见,经过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构成了前面所描述的各种结构的形成过程。

    2019年1月9日星期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学》第六、七次上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en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