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书,叫作《社会性动物》。这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父子,两个人接力完成的一本经典著作。社会心理学是做什么的呢?其实就是让我们变得更明智。
所谓的明智就是懂得人际关系,懂得人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上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而不是毫无感知地随着自己的情绪去做事,这就是一个人变得聪明的过程。这本书是一本经典著作,到今天已经出版第12版了,非常厉害。
实际上意思就是,如果你是一个单个的人,可能就不存在社会心理学。但是如果你跟别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你做事情要考虑别人的反应、别人怎么看你、别人怎么想,或者在类似的情况下,别人曾经做过什么样的事情,你的行为就会因此产生不一样的变化,而你的行为也会影响到他人,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范畴。
什么叫作感知和解释。人看到一件事情,都会做一个归因。归因基本上有两个大类:第一个叫作性格归因,第二个叫作情境归因。事情是因为他内在的性格导致的,就是性格归因;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影响导致的,就是情境归因。那这两个归因有什么区别呢?你会发现,我们在看待自己成功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容易做性格归因。我为什么成功?因为我这个人慷慨、善良、有原则。你看,人归纳自己的成功的时候,容易做性格归因。而当人们归纳别人的成功的时候,就会说他赶上了风口,他遇上了那件好事,把猪送到风口都能飞上天。你看,当你评价别人的成功的时候,你就容易做环境归因。
那反过来遇到了错误的事的时候呢?比如我们看到别人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我们会觉得那个人是个人渣、品质恶劣,早就知道他是个坏人,我们马上就会做性格归因。遇到我们自己做了一件错误的事,那我们就是因为环境所迫,因为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当时也没想好。
你看,人们归因的风格,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怎么解释这个世界。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章节,叫作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很容易产生基本归因错误,包括在我们的亲密关系里,家庭、婚姻里的事情怎么归因?假如你老婆跟你吵架、生气,然后你归因,说我们俩性格不合适,我们俩价值观就不一样,没办法。你看,这是一种性格归因。这种归因的方式会导致什么呢?
当你把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用性格归因来解释的时候,最后的结果一定不好。因为导致离婚的最主要的理由是性格不合。但是如果你能够采用环境归因,归因于她最近压力好大,她身体不舒服,她最近情绪不太好、有压力,孩子让她很烦……当你用这种环境归因来解释这件事的时候,结论明显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归因的方式的重要性,归因的方式将决定着你是怎么跟他人互动的。
还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结论,比如自我归因的解释风格问题,人的自我归因的解释风格决定着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你遇到了糟糕的事,就喜欢打击自己,给自己进行性格方面的归因,那你就经常是消极的、沉闷的、痛苦的。但如果你能够在面对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去看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看到自己性格方面的亮点,你就有可能走出来。
还有自证预言很重要。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消极的人会说“我早就说过我是做不到的,你看我之前就说过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做一件事之前,首先预言说“不行不行,我做不到”?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无论事情做得成不成,至少我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至少我是一个能够预测自己方向的人。但是它带来的弊端就是人可能会做自我验证,你说出来这样的话,你就有倾向去实现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给自己做更多好的方向的自我证言,而不是更多糟糕的方向的自我证言。
教育心理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通过实验来证明的。有一群心理学家,到教室里跟这个老师讲,你们班有几个特聪明的学生,我们测试过,他们的智商过人,分别是这个、这个、这个,点了几个人,实际上完全是瞎点的,根本就没有做任何统计。过了几年再来看这些孩子的成绩,你就会发现,凡是被那些心理学家点到的孩子,成绩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老师的心目中不一样,老师觉得,人家心理学家都说过了,这几个孩子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们不写作业,但是他们聪明。老师会有这种预先的假设,这也是一种自我证言的方式。这会导致对于孩子们做的事,老师归因的方向是不同的,从而跟孩子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互动方法。
所以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认识到自己归因方面的谬误,能够转换归因的方式,给别人更多的希望,给别人更多积极的预期,这在教育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个是解释和感知的部分。
大脑的不理性还反映在另外一件事上,就是背景对社会判断会产生影响。买卖二手房是非常经典的例子。你会发现很多二手房中介带你去看房子的时候,一般会先带你去看一套比较糟糕的房子,这套很糟糕的房子还卖得特别贵,然后你会觉得这不能买,房子又糟糕,交通又不方便,还这么贵。你放心,他不是想卖给你这套房子。然后等你跟着他,走到第二套房子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套房子好多了,位置又好,价钱又便宜,又靠近地铁口,所以就成交了。这就是对比效应。
人们特别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锚定,第一个东西带来的印象,会导致你的看法产生扭曲。社会比较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现在整个社会上,普遍地存在一种现象叫身材焦虑?因为每天你刷短视频,你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画面都是美女,很多人就把自己和她们比,这叫作社会比较。因为社会把比较的基准改变了,使得很多人开始变得焦虑。本来我们的孩子能够接父母的班,在工厂里上班,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就觉得不错。但是如果我们天天看到别的孩子那么好,别人还得奥运冠军,还能上清华,还能……你马上就会觉得,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周围环境对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还有一个概念就是首因效应。这个实验特别有意思,他们问说“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了五个词来形容:聪明、机智、勇敢、自私、有进取心。给第一组说这五个词的时候,第一个词是聪明,把自私放在后面。然后和第二组人说汤姆是一个自私、有进取心、聪明、机智、勇敢的人,把自私放在第一个。同样的五个词,一模一样,只不过第一组里,第一个词是个好词,第二组里第一个词是坏词,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小设计。然后找了很多人来看这个材料,看完这个材料以后,让汤姆进来跟大家聊天,聊完天以后,问大家对于汤姆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答案是什么呢?凡是第一个词是好词的那组人,都认为汤姆是个不错的人,他们看到的都是汤姆身上的亮点;凡是第一个词是自私的那些人,就会认为汤姆这人没意思,跟他谈话没有什么收获,这人水平很低……这不是一次实验,这需要多次重复实验,才能够看出这个效果。所以在社交的过程中,给他人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及你要介绍一个朋友给别人,给他做良好的铺垫,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人们的第一印象对大脑决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个叫作首因效应。
还有就是预测未来与回忆过去的偏见。当我们预测未来的时候,容易变得特别乐观。比如每年办健身卡的高峰期在什么时候,各位知道吗?健身卡的办理高峰期是新年。因为新年的时候我们喜欢立目标,给自己立一个目标要健身,我们很乐观。但是健身会员卡,70%的人往往是闲置的,这就是我们对于预测未来的偏见。
关于回忆过去的偏见,有个心理学实验很有意思。心理学家找来一群人,让他们看一个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相互碰撞的录像,然后接下来给他们描述录像,再让这些人回忆刚刚看过的那个录像。描述时,对第一组人用的词叫作“使劲地撞了上去”,然后对第二组人用的词叫作“碰了上去”,最后让他们回忆碰撞的强度。就只是两个词不一样,一个用了“碰”,一个用了“撞”,只是词不一样,看的录像是一模一样的。凡是听到用“撞”来描述那个录像的人,就会觉得那个碰撞非常严重、伤害很大;听到用“碰”来描述的人觉得不重、很轻。这个就是我们说,当我们回顾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你不要以为你的眼见即所得,你的记忆是有偏见的。所以人的非理性无处不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