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课标提出要“改进教育评价”,从强调结果评价转为强化过程评价,从单一评价转为综合评价,从应试导向转为素质导向。那我们一线教师到底如何做才算“教学评一体化”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变化。
近日,我们学校组织暑期干部集训时,初中部郭远林校长为我们做了一场专题报告,名为《开放教学与情境教学的融合》,在讲到“评价开放”时,他提到教师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神态、思维、表达、倾听、状态、合作等方面,他说这也是过程评价的内容。
郭校长提到的这些评价维度,都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体的表现和变化,这就是说,老师们可以增强日常评价的育人意识,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
其实这样的评价工作,我们身边有一些细心的班主任早就在开展了,他们会把学生的具体表现记载在学校发的《班主任日志》里。
请看第一个例子——南京市资深的小学教师郭永红,我在她的书里读到,她与一位家长沟通时,家长刚开始是十分傲慢且漫不经心的,但当她翻开自己的工作日记与家长分享孩子的行为细节后,家长被老师的认真细心打动了,也开始重视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了,因为她是一名一年级的教师,所以她非常重视孩子的日常习惯养成,我们看看她是如何记录工作日记的:
答句不写在横式下面,跑到算式的右上角……
横式上的2抄在竖式上变成了3
做作业做错了页
答句只写两个字:“答:2倍。”
……
当然书里,只展示了郭老师记录的孩子习惯有待优化的细节,我们也可以想象,郭老师记录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良好的细节,这种记录就是属于关注了孩子的学习过程,并对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记录和分析。这种观察、记录、分析并非班主任的工作,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做。
再举一个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例子,比如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会用到小组合作这样一个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对小组合作这个学习过程有没有具体的评价维度呢?大家是不是发现经常有个别学生在“摆烂”?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解决这个问题,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观察员,负责记录每个组员有效发言的次数,同时还要检查组员们在书本上或者草稿纸上的勾画圈点、批注,观察组员们的倾听专注程度,综合各项指标,给予星级评定,课后或者讨论活动结束后反馈给老师,具体情况见下表。
第3个例子来啦~在作业评价中,如何优化过程评价呢?除了判定答案的对错与否,我们可以评价学生的作业态度、作业习惯、作业规划等,比如我们学校一直都有作业反馈本,老师们就会在反馈本上清晰地看到有学生规划了自己的自主学习作业,并且每一项都认真完成了,这种时候,就可以评价学生善于规划自己的作业任务。
所以对“过程性评价”这一概念,大家有新的理解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