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馈赠?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 陆凯《赠范晔》
送东西,其实是门艺术。如何送到别人心坎里,也有许多门道。
还记得送给异性的第一份生日礼物吗?
大学时暗恋一个女生,也许还算不上暗恋,只是有好感。她第一次过生日,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应当送个礼物。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微信也不发达,也没办法录段视频、做个剪辑发过去当礼物。世俗的就想买个实实在在的物件给她,也算是个念想。然而,越觉得简单的东西越是不好挑选。
于是,便开始揣摩对方缺什么。不是说,投其所好、送其所缺方能讨得美人一笑吗?从生活用品,到服装鞋帽,从学习文具到书籍磁带,列了长长的一张清单。然后,开始做筛选法。衣服不知道尺寸,也不知道对方喜好,还是放弃为好。钢笔也许人家已经有了,再送一支恐怕不用,也就没办法想起我来。送本书吧,没几天看完了,也就没有新鲜感了。
等到几十条目录全部删除,还是没有想好送什么好。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正好遇到商场促销。当时很有名的一个叫做“小护士”的化妆品牌,正在推广一款保湿产品。包装精美,价格合理,在导购妹子的一再怂恿下,便成了我人生第一份送给姑娘的生日礼物。送出去后,也就没了下文,对方也没点评好与坏。后来,我迷上了电脑,对女孩子也失了兴趣。
之后遇到送礼物的问题,我已经不再纠结是不是对方所爱。只要外观漂亮,内容健康,也就没那么多顾虑。但凡实用的东西,即使对方用不到,也总会有它的用武之地。
还记得收到过最开心的东西是什么吗?
我小时候,还不懂得什么叫贫富差别。那时候没有攀比,大家既然都是同学,坦诚相待就好,你家有钱那也是你父母有钱,跟咱们的同学之谊毫无干系。同学之间交换物品、互赠礼物,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偶尔的一个小文具,或者多余的一个小玩意,我送给你、你送给我,似乎算不得馈赠的高度,纯粹是一种分享。
每当毕业时分,互相交换东西才似乎有了馈赠的味道。那时候流行互留照片,大多为一寸黑白证件照,因为毕业证里需要,所以照的时候就多洗几张,留给同学,也好让他们帮你记住青春。当时真的还体会不出个中滋味。直到分开多年,五年聚会、十年聚首,看到这些曾经微不足道的“礼物”,落下的不仅是两行清泪,更多的是对岁月蹉跎的感慨。
对我来说,第一次收到比较“贵重”的礼物,应该是上大学前中学女同学送的钱包。现在还经常有人拿这件事取笑我,还不忘打听那个姑娘的近况。也许,当时就是简单的以为天各一方、就此别过,相逢无期,送个东西留个念想,于是选了这个我可以用很久的随身物品吧。那个钱包,我确实用了很多年,直到破得不能再破,直到若干年后与那个女同学重逢。
应该说,我还是懂得珍惜之人,尤其对我好的人,我虽然不去“报答”,但每每念起,心中会充满温暖。也许,这就是当年简单的“馈赠”产生的久远效果吧。
还记得那个令你念念不忘的东西吗?
日子久了,陆陆续续送出去了无数事物,多得有时候自己都不记得。当年周杰伦刚出道没多久,我便买了张他的签名CD,应当是《八度空间》无异。有一年毕业,送给了比我更爱周董的一位哥哥。不是说君子不夺人所爱嘛,但没说不可以赠人所爱吧?后来周董火了,火得一塌糊涂。于是网上他的签名CD卖出了高价。这时,我开始思念起那位同学。原来,也已经好多年没有联系了。
如果不是这些赠予他人的物品,也许我们真的会将一段友情遗忘。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馈赠,是不是连可以纪念的理由都没有了?这几天单位搞书信征集活动,大家纷纷找出曾经的信物,掀起了一场怀旧大运动。有的人不仅翻出了箱底的旧情书,还找到了早已忘记的旧回忆。感情丰富之人便发了朋友圈、同学群,引来无数的“旧情复燃”。有的,甚至还找到了曾经帮助自己的力量。
有位快退休的大哥展示了一封二十年前写给好友的信,前几天好友搬家,从随身细软里掉出来的。这封信是当年他鼓励好友考研的信,好友后来真的一使劲,上了研究生,毕业后找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如今也是仕途顺利,位居要职。然而他却没有忘记这份感激,据说换了好多个城市工作生活,但这封信却一直保存完好。
可以说,馈赠本身并没有意义,但珍惜的人会赋予它各种定义,有的成了信物,有的成了纪念,还有的,便成了故事吧。
中国人的传统是,送别人东西,宁愿送便宜里面最贵的,也不送贵的里面最便宜的。但我认为,送东西时,根本没有什么依据可循。
有时候,送人东西,是作为礼物,这时我们精挑细选好久,但最后不知是不是他所喜爱。有时候,送人东西,是为了纪念,无论这个物件多么简陋,也只是“信物”般的存在。有时候,送人东西,是一时兴起,不管对方愿不愿意,只为表达自己的一番情谊。
也许,这就是馈赠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