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同一个知识,有人学得轻松,有人学得吃力?

为什么同一个知识,有人学得轻松,有人学得吃力?

作者: 宁超群 | 来源:发表于2023-01-09 22:46 被阅读0次

学生表现出来的所谓智力类型倾向,主要由两大原因造成:知识学习的同化应和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潜意识情绪反应效应。情绪反应效应的根源之一在于知识学习成败所致。一旦知识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其消极情绪反应及其所带来的学习低能表现大多不治而愈。所以解决学生学业智力类型问题的主要入手点,在于研究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同化规律与同化原理02(一)同化的概念同化 (assimilation))在生物学中也被译作“吸收”,即主体把客体变成自身的一部分例如一个人(主体)把一杯牛奶(客体)喝下去,牛奶就变成了人的身体的一部分。自从20世纪中叶皮亚杰提出广义“同化”概念以后、“同化”一词便成了生物学和心理学共用的科学概念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化就是通过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它是一种促进学习的策略,当学生掌握了“同化”原理后,学习过程变得容易而且效果也明显增强。例如一个中国人原来不认识“犬”字,后来在学这个字时他只是扫了一眼就学会了这个字;而和这个人同步学习的外国人则费了十几倍力气还是记不住。这时,我们说这位中国人的大脑中的原有相似知识结构同化了“犬”字,例如他学过“大字和“犬“很相像,大脑同化了“犬”字,把“犬”字归到含有“大”字的汉字子系统中,相近的字还包括“太”、“哭”、“器”等。像这样把一个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变成了原有知识的一部分的过程,即心理同化过程。

同化是直接影响理解和记忆效率的因素,为什么同一个知识,有的人就轻而易举地可以吸收,有的人费九牛二虎之力却不容易吸收呢?虽然不能排除大脑机能这个关键性前提,但是对绝大多数遗传素质正常的人来说,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大脑里的知识结构不同,所以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不同。就是说,同等脑功能(或同等智商)的人,学习同一个内容有的可以过目不忘,有的就要花费很大气力才行。曾有一位驾马车的没有文化的老农民,给一个买马人带口信,描述一匹马的毛色、年龄(几颗牙齿)、棕色、四蹄和马尾的毛色等十来处征,记忆清晰准确;当他把这些特征描述给自己的女儿—位中学英语教师,请她向买马人转述时,这位教师竟给忘掉三分之二还多。当驾车的父亲责怪身为教师的女儿头脑太笨时,女儿则故意为难这位父亲,让他记一个英语单词。父亲花费好大气力,还是没能记住。

怎样看这件事?这父女俩都表现出了擅长记忆的一面,也都表现出不擅长记忆的面。对此,有一种大脑细胞类型差异的说法、会做这样的解释:认为驾车农民大脑中有关于马的特征的细胞,而缺少记住英语的细胞。与此相类似的另一个观点就是形式训练说的观点,认为职业训练使大脑中某区域或某种细胞发达起来了,造成能力上的差异。这种观点虽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但是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被科学实验证明错的。同化学习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清晰、易懂、可信,而且很容易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加以验证。上述现象是由于他们头脑里原有知识经验与新学习的知识之间存在的相性不同所致。当我们要学习的新事物与大脑中已有的事物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时,我们的大脑容易记住这一新事物。驾马车的农民头脑中的原有知识经验与一匹马的种种特征和表现些特征的语言之间,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反之,尽管中学英语教师比老农民年轻且有文化,却由于其大脑中缺乏足够的有关相似性经验,因此在记忆马的特征时不如年老而没有文化的农民。

由此可见,一个人大脑里在某方面知识经验的多少与日后学习该方面知识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如果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中看不到知识的同化机制带来的学习能力效应,就会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大脑机能的先天强弱或后天练习多少上面,从而导致对这些学生补救性辅导误入歧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同一个知识,有人学得轻松,有人学得吃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mm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