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今天的早文章中说,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生理学可能是心理学的父亲。我觉得哲学不仅仅是母亲,它更是一个母本,或者母体,并且自身能量足够强大,完全能做到自体繁殖,孕育子代根本不需要“父亲”角色。有人说哲学就像一个不停不停自传的能量团,隔一段时间就会甩出一样东西,成为一门学科。近现代科学的各个学科、分支,几乎都是从哲学里边分离出来的。
又重新细读一遍老师“后现代心理咨询”第三感,敬佩于老师对知识理论、思想观点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己也跟着有了一点点浅浅的体会。老师说:
周围世界对于人来说根本无法客观化,因为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总是包含意义的理解,只有通过意义理解的方式才能解释周围的世界。
“所谓现象,指的是意识的心理,尤其是人的主观体验。”“现象学的治疗首先而主要的工作是澄清病人对意识的体验。”许又新教授这样解释道。请注意,它所关注的是主观体验,而非现代心理咨询强调的客观事实。
人本存在主义疗法就是如此直接地挑战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认为人具有追求意义的天赋,生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现象世界中,总是从自身的角度观察、理解周围世界,赋予周围世界以特定的意义。因此,周围世界对于人来说根本无法客观化,因为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总是包含意义的理解,只有通过意义理解的方式才能解释周围的世界。
人的心理,本质是一种主观体验,而人对自身生命、外部世界的确定把握、认识理解,是通过人的思维意识对于“意义”的确立和接受、实践的过程实现的。
先说说“体验”。
各大宗教的思想智慧,主要靠的就是内省体验。基督在沙漠里苦修七天,悟出人类自我救赎之道,成为上帝之子,创立基督教。悉达多菩提树下参悟七七四十九天,成为佛陀,创立佛教。默罕默德在山洞潜修,由天使加百列指引,创立伊斯兰教,他所说的指引,谁能说不是一场自我意识漂移体验?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参禅,创立中国禅宗。王阳明龙场悟道开启儒家新思想心学……大师们的内省体验产生大智慧。对我们普罗大众来说,精神世界的成长与成熟,是不是也依赖于并且离不开内省体验呢?
人际关系是心理学界从大咖到小虾米公认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那么,个体致力于成长,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觉察,注意内省体验,是不是通罗马的大道之一呢?
而内省体验,需要一种精神安静状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木心有一首诗《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那时候的交通,出个门儿动辄一两个月,一路上山清水秀好风光,人闲心静好思想,所以才能有那么多美到奇妙的诗词歌赋。而诗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与疗愈作用,也是被大咖们所认可的。
王维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的意境,这样的境界,心得静到什么程度,才能体验到,如果能体验得到,对精神世界是多么大的安抚镇静。
再说说“意义”对我们心理活动、精神世界的影响。
人类规定的“客观世界”,也只是在人类认知范围内的“客观世界”,人类不可能认识和把握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客观世界”,像老师说的:
当我第一次从建构的视角,来理解教科书上说的“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这一段的电磁波也叫光波”时,自然就想到了非适宜刺激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想到了自己所看到的红橙黄绿蓝靛紫根本就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我大脑的主观构建。后来我给人家讲作为一种感觉的色彩(视觉)、声音(听觉),和作为知觉的上下左右(方位知觉),当我说出这些其实是心理现象,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当中时,对方的惊讶让我看到了当年自己的样子。
所以我们人类所认为的“客观世界”,到底有多客观?肯定跳脱不出人类的“主观认识”的框架。
宇宙、世界,其实质内容、运行规则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类的认识能力,为什么有些能被人类所认识,有些不能?人类自诞生始,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认知内容的取舍选择,遵循着什么样的原则与标准?我觉得“意义”是个很好的解释,人类所认识到的,是出现在人类认知视野里、被人类意识注意到、进入人类意识范围内的世界的某部分,为什么人类单单对这些部分有认知兴趣?因为认识它们,弄明白它们,对人类自身有意义。
具体到个体身上,我们活着,一辈子,小到生活小事儿,大到生命过程,不也都是各种有形无形、意识潜意识中的意义认定,来决定着我们的各种取舍,和态度行为么。
这几天翻资料翻到懵逼,隐约记得谁说过,老师好像也提过,无法想象一位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师,能准确体验(共情)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有效指导。
心理学众位大咖,也有很多是在处理应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发展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比如华生,荣格,詹姆斯。
自己有过深刻的体验,才能真正谈得上“理解”,孙同学说“平等”是后现代心理咨询核心概念之一,也只有建立在有共同体验基础之上的理解,才能真正实践平等吧。
那么老师说的后现代心理咨询的重要概念“建构”,是不是和求助者一起探索意义、建构新意义的意思呢,通过建构一个能让求助者认可接受的意义,来消解冲突和症状,而不是通过寻找原因,从原因上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